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0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中原。冯、阎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军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竟错把"沁阳"写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千里。这样一来,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反而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冯、阎联军的战败,并进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2.
佚名 《高中生》2008,(11):54-54
1930年5月,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中原大战,双方使用的兵力都超过百万。当时,冯、阎为了联合讨蒋,双方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不巧中间出了偏差,冯玉祥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7,(20)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阎锡山、冯玉祥结成联盟,发动中原大战,计划在冀、豫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便歼灭驻豫的蒋介石的军队。计划天衣无缝,但谁也没想到,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将"沁阳"写成了"泌阳"。  相似文献   

4.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三: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党的领导人和国内权威出版的专著中;三是"抗日反蒋"的提法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在阎锡山和蒋介石接收平津到中原大站期间的相互利用与斗争中,冯玉祥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反蒋,每一次都拥阎为首领,而每一次都是阎出卖或生视不理而失败。阎锡山最擅长“骑墙”,在冯与蒋之间寻求势力均衡,两连获利,典型的商人性格。蒋介石则是真正的权谋家,较之阁、冯更有手腕。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东城区2001—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中的一道选择题如下: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指的是: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B.民主党派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D.国统区的经济崩溃这是一道材料型的选择题,设计简约、平淡,似  相似文献   

7.
一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在人民的血泊中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他先后经过蒋桂、蒋冯、蒋唐(生智)、蒋冯阎(锡山)李(宗仁)等几次大战,依靠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反蒋各派间的矛盾,打败了所有对手,取得了显然的政治、军事优势。但是,国民党内部依旧矛盾重重,政见不一。被打败的各派军阀虽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长期割据山西的地方实力派.在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为了维护以"山西是阎百川的山西"为核心价值的山西门罗主义,果断地在山西改行民主政治,推行了联共拒蒋抗日的进步政策.在山西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介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qin揿)阳随手写成泌(bi毕)阳。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日本诱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反蒋势力的军阀阎锡山,是日本迅速达到其灭亡中国目的的重大步骤之一。文章认为导致这项活动未遂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日本及南京汪伪政权无力履行诱降条件;阎锡山恐承担汉奸之污名;中国共产党对阎统一战线策略的正确;上、下级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红军渡河东征,打通了抗日去路,加大了蒋阎裂度,开辟了敌后战场,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济棠曾一度拥蒋,两度反蒋,中间还有一段名义上服从而实际上却保持着半独立的分裂状态,陈济棠的拥蒋、联蒋与防蒋、反蒋的复杂关系的背后隐藏的是蒋、陈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也是30年代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关系的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33年秋冬,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等十九路军将领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号召,派代表与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又称《抗日作战协定》),使十九路军成为第一个与红军实现三条件下合作抗日反蒋的国民党军队,为十九路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章;随即,他们又联合国民党中李济深、陈友仁等一部分主张抗日反蒋的势力,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建人民政府期间,他们又多次派代表与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谈判.对这段有意义的历史,过去涉及甚少、叙述欠详.近年来,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访问了一些老同志,现将我们了解的福建事变期间,十九路军与红军的几次谈判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国民党十九路军领袖陈铭枢接办当时趋于没落的神州国光社,并网罗了王礼锡、胡秋原等知识分子主持社务,意欲为自己的反蒋事业提供舆论和理论上的支持。在王礼锡等人的努力下,神州国光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策略,包括审时度势地为知识分子提供学术探讨的空间、对思想论辩进行"因势利导"等等,为陈铭枢政治活动提供了文化人才,而且对中国社会与蒋介石政权的性质进行了反思,从而起到鼓动革命的效果并最终形成反蒋的纲领。  相似文献   

17.
邓演达反蒋斗争中的军事活动,是他短暂光辉的革命历程中极其重要的篇章。他不但在政治上坚持刚正不屈的反蒋立场,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致力于以革命的武装来推翻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尽管邓演达的反蒋军事活动功亏一馈,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怀庆古郡史绵长,沁河逶迤水茫茫。山南水北不能忘,因何"沁阴"作"沁阳"?——题记缘起我的老家沁阳,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20.
消灭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别字的识别、改正是中、高考常考的内容。有时,一字写别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把“沁阳”写成“泌阳”,一撤之异,使一场战争成败异变;把“乌鲁木齐”印成“乌鲁木齐”,一点之差,导致10多万元的包装纸变成废物;把“截去食指”写成“截去十指”,致使九个手指“陪斩”……例子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