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尔干和伊利亚德将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视为截然对立的事物。实际上,凡俗事物与神圣事物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就广州中山纪念堂而论,它是凡俗空间,也是神圣空间。作为凡俗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举办政治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场所。作为神圣空间,广州中山纪念堂通过象征物体的营造、规范与禁忌的实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神圣体验建构了神圣性。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建筑的蓬勃发展根源于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和场所精神;阐述了图书馆作为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场所的意义,以及图书馆作为具有公共领域意义的场所所体现的平等、自由、包容、促进和谐发展的场所精神;指出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与场所是文明与文化的物质写照,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民主与和谐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加载着传统乡土文脉,记录着乡村文化的延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精神文化空间和场所文化空间及民俗手艺文化空间出发,梳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现状问题,营建乡村公共文化整体形象的体系,并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的传播策略,以文化自信价值导向为指导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新系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营实体书店要在全民阅读背景下解决当前经营的困境,角色定位转换是重要路径之一。近年因受到经营模式革新不到位、网络书店崛起、大众阅读习惯变化、疫情期间人流受限等因素冲击,大多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精神空间、公共传播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其立足于城市精神空间、公共传播、文化服务提供等的角色定位,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也有助于全民阅读深入扎实地开展。  相似文献   

5.
高斯 《兰台世界》2017,(3):117-119
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历史风貌、彰显学校办学传统与精神文化的场所。为更好地实现校史馆功能,根据场所精神理论,从参观者精神体验出发设计校史馆场所,塑造校史馆场所精神,建立校史馆与参观者的互动关系,引发参观者的空间认同。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杏 《图书馆杂志》2008,27(2):9-11,15
所有的公共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文化空间当中,即它在文化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公共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文化空间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共文化场所读者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文章对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建党百年来,实体书店始终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作为出版物的陈列售卖空间、读者的交流互动空间和思想文化的传播空间,实体书店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场所特性。新时代实体书店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借助叙事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实体书店作为文化空间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融合、在地性与相关性交织、延展性与再生产性联结的特点。文章基于书店文化空间的特点,从空间叙事角度,提出在文本层、时空体层和地志层将场所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实体书店环境,构建红色文化空间的路径,并进一步探索实体书店红色文化空间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延伸路径,促进读者在多重空间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 《图书馆建设》2011,(11):31-33
图书馆是以书为媒介的人与人交往和联系的场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可以促进社会包容,创造社会和谐氛围;履行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拓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应规划图书馆布局,建设人本化的图书馆建筑,融入复合式公共空间的建设,并为读者营造舒适、休闲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一瑾 《今传媒》2010,(2):61-62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1]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主  相似文献   

11.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其结构要素表现为公共议题、传播者与受众、对话场所、以及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公共空间是社会化的行为场所,其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并充分体现人性化。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光环境、材质与色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呈现出一些新趋势: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光环境与色彩设计更加人性化;绿色、生态、低碳设计日益兴起;趋向智能化,舒适度增加,保持民族化,注重科学性,加入减噪设计等。  相似文献   

14.
刘佳 《图书馆学研究》2020,(6):88-94+70
西雅图社区图书馆是深受居民们喜爱的可终身学习的"第三场所",其场所精神构建对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对场所精神理论与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讨论的基础上,对26个社区图书馆场所精神的构建方式和路径进行解读。具体对场所精神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三个核心内容展开讨论,从西雅图社区图书馆场所精神的营造在文化性空间氛围营建、共鸣性情感氛围营建、平等性实践氛围营建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最后,面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社区图书馆场所精神构建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场所价值不断被挖掘,提升场所认同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阐释了空间的特殊认同性。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场所认同进行解构,并结合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提升场所认同提供借鉴思路,即组织易于感知的空间布局、拓展多元体验的空间功能及注入引发共鸣的情感元素。  相似文献   

16.
场所精神是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图书馆阅读空间氛围营造对促进阅读有益。文章梳理了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在风格、功能、形态和服务四个方面的演变特征,提出图书馆阅读空间的氛围营造应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弱化空间边界、优化室内设计、运用光影艺术、契合在地文化、重塑历史印记和提供均等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磊 《兰台内外》2022,(35):49-51
目前,国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日常运营工作也越来越忙碌。公共图书馆由政府投资兴建管理,免费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阅读服务。图书馆作为公共聚集场地之一,具有流动性大、电气设备设施多、图书资料丰富的特点,火灾事故发生概率普遍高于其他场所。为给广大读者提供安全、舒适、自由的阅读空间、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本文从火灾事故本身出发,在掌握图书馆火灾特点、内容以及消防安全缺失情况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防灾工作的预防与实施提供了多项并行优化策略,以解决长期所面临的消防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现代化公共空间的结构与性质对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公共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大致包含了大众传播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政党等要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政府喉舌与市场主体的双重角色身份。这种身份促使媒体在公共危机报道中形成了既服从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安排,又寻求自由报道空间来赢得市场的“中间角色”。本论文通过梳理2008年至2013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扮演“中间角色”的情况,试图总结出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以及媒体寻求独立报道的路径,从而描绘出我国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真实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代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它们面向大众开放,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和交流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这些空间是城市社会中最重要的公共舞台,生动的展现了民众的公共生活。对这些公共空间的分析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近代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