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吸收宋初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就,针对四六时文的浮靡文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拟就唐宋之文由“奇”而“常”的转化,窥探欧阳修文学观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3.
谭磊 《文教资料》2014,(30):49-50
欧阳修所撰《归田录》,内容多涉北宋前期的人物事迹、典章制度、官场轶闻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归田录》记载人物事迹等的手法、风格与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及参与编修的《新唐书》有较大差别,实质上是对其正史创作的一种补充,正史与笔记小说共同构成其史传文学观念的完整面貌。  相似文献   

4.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漱石文学论中最独具特色的便是"余裕"论这一创作主张。鲁迅在借鉴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的基础上,突破其局限性创造了鲁迅特有的"余裕"论。本文将以"余裕"为线索,探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余裕"论文学主张上的契合与异同。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刘师培等“前五四”学者将对文学审美形式的强调具体化和理论化为雅化文学观,客观上彰显了文学作为以一定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的特征和审美特色,对于推进近代纯文学观念的生成具有理论铺垫的意义,是文学观念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渐变中介,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文学情感本质的清醒认识与大力弘扬,在明代言情文学思潮的激发下,把传统的文学情感论提升到了“唯情”论的高度,并且对文学情感生发的主体性原则、文学情感的审美表现,以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人生”的学观念贯穿于茅盾早期的学思想之中。这一观念内蕴着茅盾对学的言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承载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茅盾早期的学思想在唤醒人的觉悟,以人道的精神和情怀关注现实人生、揭露时弊等基本点上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和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学观的灵魂。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和被侮辱”,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学研究会以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从课改最初的浮光掠影到"回到文本"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改的一个进步,但"解读文本"阅读观依然存在着阅读主体错位、阅读目的不明、阅读序列不清的问题。由哲学阐释学发展而来的"文学解释"阅读观可以明确阅读主体、阅读目的,并解决困扰语文教学中小、初、高的阅读序列问题,还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真貌。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梁实秋谈文学的基点,他认为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应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没有时代与阶级的分别的,具有永久性。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论战,首先是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论争的焦点并不在同一问题上,是一场错位的论战。他反对左翼文学,除了政治上的偏见和文学观念的原因外,还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诠释学的意义。"观"牵引出人多向度的认知方式、人与物之间互为主体的存在结构、"天-地-人-神"彼此勾连的人类源初信仰之域,从而指导人去选择处理社会人生世事的方法与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9.
王琪 《林区教学》2013,(11):28-29
自然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作为人的生态过程的参与者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生态意义"。它反映了"人的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自然生态美首先是经过大自然长期以来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生物进化等演变发展而得以形成的自然自身所特有的生境之美。欧阳修通过对自然的感受还表达出一种和谐的人生观。欧阳修的人生观——和谐的夕阳观,平静,但不乏味;寂寥,但不空虚。这是一位慈祥安静的老人以平淡从容的态度去看待春天的消逝,这样的状态也许就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交融吧!在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中看到了生命对于欧阳修的意义,从欧阳修对待生命的态度看到了春暮所透露出的生命之音。  相似文献   

20.
杨锐 《现代教育科学》2005,(6):53-53,55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