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如知人论诗、以察诗情;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等。不同的诗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鉴赏,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字字玑珠”,在鉴赏时如果从关键词句入手,就可能找到打开诗词鉴赏之门的钥匙。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关键词。一、从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入手例如,杜甫的《蜀相》是公元760年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  相似文献   

2.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4.
蔡强 《中学生阅读》2004,(11):32-33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2003年高考题“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004年高考题“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中的“闹”与主语“红杏”的组合是诗人“故意”制造的搭配不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语言变形作一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许渊冲《诗经》叠拟声词英译的探讨,认为许渊冲采用对译法翻译《诗经》中意境简单、文字简洁、格式工整的诗句中的叠拟声词,以达到音美效果;根据意境采用增补译法,即在直译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阐释,译出原作隐含的声音之美,并起到补充句子结构,完善诗词节奏美的作用;在保证译诗“意美”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效果,采用创造译法提高译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是值得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激发读诗的主动性、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以及如何巧借古诗词有效开展课本剧教学,从而实现古诗词的创新教学,使学生真正地识诗理、知诗力、懂诗趣,从而走进诗词,徜徉在诗词中、陶冶性情,感受诗的美和魅力。一、创设情境,析题赏诗课之伊始,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孔雀东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脚诗宋词,浸濡着“洚陛的智慧”和“生命的体验”,弥漫着“真”与“善”,给人最真切的美的体验,以持久、细腻、真挚之美倾城倾旧,感动人类。但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很难指引着学生深入这座“宝山”,去探骊得珠,去寻美探幽,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感觉是“很敬畏”“很麻木”,甚至敬而远之,干脆不去选修。  相似文献   

8.
《再别康桥》我们耳熟能详,以“纯真的诗感”润泽了几代人。在教学中,一般把‘鉴赏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教学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是闻一多对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风格特点的概括。若把目标定位为诗歌所表现的“三美”,用《再别康桥》作为例文来突破,用例不典型。要体现“音乐美”,戴望...  相似文献   

9.
诗歌何以要“鉴赏”而非“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古典诗词乃人间大美.是高超神远的艺术。若说“阅读”诗.这简直是对美的亵读!所以我说鉴赏才是我们读诗的根本所在.也是终极性的目的。那么.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环节呢?且待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0.
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11.
贬谪诗摭谈     
贬谪诗顾名思义就是被贬谪的人写的诗,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身份。2013年江苏高考考了唐庚的贬谪诗《醉眠》,学生觉得好陌生。此前,学生只在中学课本读过东坡的贬谪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所了解的只是东坡先生豪放的词风和旷达的心境,而对于素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却一无所知。其实,学生面对考题的这种陌生与茫然更多的源于平时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不够。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我们要进行专题性阅读,善于总结整理同一类题材的诗词中共通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通百的效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品读鉴赏“贬谪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许多哲人诗家对诗词鉴赏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本文拈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题。结合诗词鉴赏的实际进行论述。指出:“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以意逆志”是诗词鉴赏的深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则是诗词鉴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是诗词鉴赏题的重要考点,但我们发现学生做这类题目时往往大而化之,说些不着边际的套话。笔者认为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分类及各类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现将中考中常出现的诗词类型及各类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做如下整理。一、送别诗1.惜别、思念之情。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14.
徐芸菁 《作文》2023,(16):31-32
<正>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诗题可作为鉴赏古诗的突破口,巧用诗题了解诗词信息,感受诗词情怀。一、诗题的作用首先,诗题能揭示诗歌叙述的主要对象或内容。如《观沧海》《望岳》这两首诗,诗题直接明了地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前者以作者“观沧海”的所见所闻来写自己的所感;后者抓住杜甫“望”泰山,多角度描绘所看到的泰山,最后同样表述自己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5.
鉴赏诗词如入宝山 ,须寻径而入 ,方能观景览胜。有哪些角度呢 ?首先是诗味的玩索。味即情味、意味、韵味 ,钟嵘《诗品》 :“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可见玩索诗味之重要。中唐诗人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以画结尾 ,人生的辛酸悲苦都落在夕阳群峰之中。离别之悲 ,身世之苦 ,即诗味。写得多么悲怆 ,夕阳群峰意象寄众多情味 ,可谓以景结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惜别之情全在这天际流之中 ,…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诗词专家的论述和其鉴赏实践看,讲究章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著名语言学家、诗词专家王力先生在讲析《望岳》等三首唐诗的章法时指出:"因为诗有跳跃性,有时候读者摸不清来龙去脉,初学诗的人还是应该先讲究章法。我们今天不鼓励大家学写诗,但要欣赏诗,就得从章法上来欣赏。”  相似文献   

17.
“诗教”,似乎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凡擅长诗词者,对其子女晚辈,常常“教”之以“诗”,乃是一种文化品位颇高的家教传统。在《陈毅诗词选集》中,就有两首“教子诗”,其一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其二为《示儿  相似文献   

18.
领会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意蕴,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的诗词,绝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9.
李婧 《双语学习》2007,(11M):173-174
本文介绍了诗词翻译的两种极端的现象,阐述了对诗词翻译标准的看法。在坚持适度原则,注重诗词特点的同时应兼顾译诗的“三关”标准,即音关、形美和意关,并举例进行了具体的诗词鉴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同一句诗词不同版本的比较。同一句诗词,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版本,甚至在同一时期由于编者立场、观点、鉴赏角度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版本。咀嚼、比较这些版本的不同,会让我们对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1.2005年福建卷阅读鉴赏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虽有“雁引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