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出版的成语词典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了一些汉语成语词典,其中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汉语成语大词典》(1985年版)、《实用成语类编》(1986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华成语大辞典》(1986年版)、《分类实用成语词典》(1987年版)、四川辞书出版社的《汉语成语词典》(1985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万条成语词典》(1986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成语词典》(1981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汉语成语词典·续编》(1983年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汉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近期出版了由倪宝元教授主编的《汉语成语实用词典》。倪宝元教授有多部关于成语的著作和词典(有些是合作和主编的)出版,比如《成语辨析》、《成语辨析续编》、《成语例示》、《成语九章》、《成语范例大词典》、《汉语成语辨析词典》、《最新汉语成语词典》等。这部新出版的词典是在1993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九用词典》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增补完成的,增加了1000余个成语条目,改换了原书近1/3的用例,改正了原来的错误,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注释项目。笔者认为,这部词典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收条标准比较…  相似文献   

3.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4.
严格地说,成语词典的书证应该具备这样两点: 第一,溯源。即第一书证应是最早的例证,如“民惟邦本”标《尚书·五子之歌》。“好学深思”举《史记·五帝本纪》。当然这只能在见到材料的情况下为之。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十大经》出土(1973年)之前也只能引溯到《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第二,书证数量应有二条以上,而且应注意排列不同历史时代的书证,以显示成语产生、发展、凝固的过程。这同样受材料知见数量的制约。因此,即使从书证这一个方面说,编纂一部完善的成语词典实在不是轻易的事,它需要广泛的发现和深厚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在已出版汉语成语词典中,《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下称《辞典》)是收词最多的一种,一万八千条。但从词典编纂学的角度来看,收词数量宏富并不是最值得称道的,重要的是编写原则和体例要求。《辞典》凡例第五条说:“一般都用书证一至三例,辅助说明成语的含义、用法及其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5.
“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抄袭(一)抄袭情况1.封面《中华辞海》封面几乎完全抄袭《新华词典》(见下页附图),《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封面模仿《中国大百科全书》。许多语文词典、字典的封面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甚至连商务印书馆的馆标(像一本打开的书的图案)也模仿,并放在同样的位置上。2.正文多数语文词典抄《现汉》、《新华字典》;其中的成语则抄自《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成语词典;英语词典则抄《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有一本《汉英词典》抄外研社的《汉英词典》达90%以上。3.插图《中国儿童百…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将《老乞大》、《朴通事》及《训世评话》等域外汉籍中呈现出来的平话观念,与我国元明同时期文献资料中的平话观念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入探讨,对平话概念得出如下认知:平话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概念,涉及文艺与文学两个范畴,基本含义为故事,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形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指称内容不断扩大,书面表达由不同形式的文本趋于形成稳定的文体,口头表述由简单的故事内容转移为独特的说唱伎艺,并形成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一期登载的周惠东同志《“兼收并蓄”是藏书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文(下面简称《方法》),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兼收并蓄”本质含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兼收并蓄”原作“俱收并蓄”,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是“一律收藏储存”,以后,这个成语演变成“兼收并蓄”,清代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卷十六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虽然“兼收并蓄”取代了“俱收并蓄”,但是,在漫长的一千一百多年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仍然是固定不变的。《方法》一文也肯定了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莫名其妙的是,肯定之后又加上了这么一句:“现在可以解释为,多  相似文献   

8.
一、献可替否 “献可替否”这句成语的含义是:进献、提出应予肯定的正确意见,以代替、废止应予否定的错误意见。 这句成语源于春秋时齐国卿相晏子的话,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522年的一天,齐景公打猎回来。指着身边宠幸的近臣梁丘据,和晏子有一段对话: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  相似文献   

9.
梵夹装不是经折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我国书史学术界,关于书籍的装帧形式,一直流传着“经折装又称梵夹装”的说法。即认为:梵夹装=经折装;经折装=梵夹装。以至于《辞海》、《中国书史》等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辞书和教科书也以此为定论。如:郑如斯、肖东发先生编《中国书史》1987年版104页,《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1304页中均说:“梵夹装即经折装。”经考证,实则不然。笔者最近在豫南地区进行古籍考查过程中看到了国内唯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半部唐代《贝叶经》,此经装帧形式完好,是真正的梵夹装。共262叶,重2393.5克,长50公  相似文献   

10.
成语含义深刻、概括力强,有的还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因而,恰当地引用或活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会使新闻标题简洁明快,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单独引用一个成语为题。能够单独引用制题的成语大都是意义完整、寓意深刻的成语,一般不需要加修饰成份。可以说,一条成语就是一则标题。比如《锦州日报》(1985年7月19日),通讯标题:  相似文献   

11.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12.
海外奇谈     
此为成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均有解释。海外:远洋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海外奇谈是指荒远无据的、希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说:“这明明白  相似文献   

13.
一淼 《传媒》2014,(11):76
正3月17日,河南卫视文化真人秀节目《成语英雄》第二季在京录制,著名作家王蒙和著名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加盟该节目。在录制现场,首次担任电视节目评委的王蒙表示,自己在家也常常收看电视节目,而像《成语英雄》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非常成功的节目类型。《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是河南卫视2013年推出的两档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针对当下人们普遍提笔忘字的现象,旨在寻找失落在键盘里的汉字之美;《成语英雄》重在解开中国文化密码,探寻中国人文价值,采用看图猜成语的方式,使比赛充满紧张悬念,有很强的可视性、参与性。两档节目的推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和关注,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第161页《审录林凤祥等人供词折》注说:“该折无具文时间,据考,应在咸丰五年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之间。”该书图二说明曰:“据考证该折具文时间应在咸丰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之间。”(图二、图四说明显系颠倒)考证的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但近读斯卡奇科夫日记,发现有关记载可为确定该折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活,运用得巧妙,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力,使新闻报道写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时随地吐  相似文献   

16.
常诚 《传媒》2017,(12)
2013年,一档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横空出世,引发全民关注汉字书写的热潮;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正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带领全民共赏中华成语意境之美;《中华好诗词》《中华好故事》《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纷纷上线,使得受众有机会重新感受与认识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在综艺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现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收视体验,全民关注追随具有品质的文化内容在一夜之间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17.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18.
成语“无可厚非”的意思非常明确,但在新闻写作中,它却经常被错用。仅就最近收集到的10多例,择其明显者录于下: ①盖点招待所,方便游人食宿,无可厚非。(《光明日报》1988年10月21日:《“杞人”忧山》) ②“奖优罚劣”无可厚非(《健康报》1985年12月19日一文标题)  相似文献   

19.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俩个合作写出了三篇全国好新闻:1984年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全国好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20.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