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非理性因素,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倾尽了毕生的时间、精力完成的一部时代巨著。歌德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选用的题材为德国民间传说,小说的背景为文艺复兴之后的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社会。小说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不断地探索着人生的意义与社会的理想。虽然浮士德每一次追求的过程看似毫无目的,可在他追求背后体现的正是进取的人性。他否定了一种生活,试图开始另外一个层次的人性塑造过程。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种进取的精神实质,是歌德甚至是整个欧洲及人类的人性发展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美学家中马采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马采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美学方面。生命一词是解读马采先生美学思想的关键,对美的重视贯穿始终。生命的信仰是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因此,马采从美的本质、态度、价值三方面来谈生命对美的孜孜追求。对美学的执著是马采一生的信仰,审美也是人们生命的信仰,人们一直在发现美、创造美,所有的努力都是让生命更美,生活更美,世界更美,追求美是人们基于生命最坚定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略论教学模式发展的审美化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审美化方向 ,其以教学模式的科学、理性为起点 ,呼唤美学所带来的生命关怀。教学模式的审美发展实质就是学生学习生命的审美体验 ,并以获得学习自由为其进行审美设计的意涵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时间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到追求精神富足,生命的存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休闲活动正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迈向一个新的休闲时代。  相似文献   

9.
欲望化叙事是一种瑕瑜互见的叙事法则,对它应当进行客观中肯的评判。一方面我们要接受所处时代社会事实,肯定欲望化叙事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意识到欲望化叙事的局限。面对文学欲望化叙事存在的局限,新世纪的小说家在艺术手法上要从浅层次的感官欲望宣泄和展示中提升,使欲望化写作获得新的艺术支撑,形成新的范式。在精神信仰上文学还应该葆有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使人不致沉沦于贪利和纵欲的深渊之中。  相似文献   

10.
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解放的追求.审美能力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感性动力,其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变的,它是一个常数.现代美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美感经验为研究中心,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研究人的一切表现和创造物.现代美学,作为一门以美感经验为中心,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研究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特别是研究美和审美行为以及它们对人(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缺乏对竞技体育生命特性的认知"、"缺乏对竞技运动员生命价值的尊重"等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不同视角的哲学、自然科学以及人类学等对人生命特性的认知不同,故而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观。竞技体育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一种重要的生命文化和精神现象,它具有丰富的生命特性。竞技体育的生命特性表现为"身体性、游戏性、竞争性、创造超越性、整体性、和谐性"。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命哲学,也是一种理想精神、一种提升现代人生命质量的文明运动。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审美理念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他以追求"自然"、"道境"为旨归,达到主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艺术人生"。这一理念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艺术与哲学语境中无疑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意在探讨庄子的生命美学。文中首先探讨作为生命的本体"道",指出"道"的性质,"道"产生生命的过程和道主宰万物的"任物自然"方式。接着探讨"体道"人生的实质——精神自由,指出精神的自由实为"无所待"的"游",并进一步阐述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最后探讨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指出达到"外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需要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中,理解科学创造与审美活动的统一,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审美需要产生的基本前提;审美需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品格和发展历史;创美规律和审美需要不可分割。科学创造是科学家对美的追求,是对审美需要的一种满足。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体现为和谐性、新奇性、对称性和简洁性。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艺术革新、思想解放的呼声已经从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迸发了出来,部分引领着时代精神的知识分子追求着自由独创与个性解放,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彰显与肯定。在美学方面,陈旧的教条主义、复古主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求真求变的批判精神启迪着"人"的发现。富于时代个性的民族精灵们率先呐喊,显现出对古典美学叛逆的审美价值取向,形成了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又多面影响的启蒙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美学角度对竞技体育的跳水运动进行研究,竞技跳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的解读,对于我们研究竞技体育的善与美,完善体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美学类型看,竞技跳水美归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最终表达了形式美;从美学形态看,优美与壮美的有机结合是竞技跳水最鲜明的美学形态特征;从生命美学角度看,竞技跳水美是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之美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从"符号"理论结合生命美学对竞技跳水运动作出的美学阐释:竞技跳水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人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运动而显示的"一秒钟"艺术,从而实现合乎人的三重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相似文献   

17.
《周易》之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体、修辞等形式层面确认了《周易》之美学价值,从《周易》内在的美学思想来看,《周易》具有生命美学之精神、中和美学之要旨以及忧患与乐观并存的伦理化人生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9.
智慧美学是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用智慧观察世界的又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是对被亚里士多德尤其笛卡尔等人丢失了的古希腊美学、中国儒释道美学和古印度美学关注智慧精神而不是探索真理乃至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的美学传统的一种重新发现与自觉回归;是以发明平等不二本心及其所蕴含的自由、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偏执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西方美学所面临的鼠首两端、游移不定的诸多困惑和尴尬,及"美是难的"等美学难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重新发现、提炼和总结包括中国乃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在内的人类一切美学理论资源及其智慧,对真正勘破二元分别和取舍,赢得人类本心真如状态的自然呈现与事物本真状态的自行裸露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表彰和呼唤。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经历了道德、理性和审美三种精神的追求,健康与体育的美学联系是体育教学模式建构所需要的生命关怀,审美精神是体育“手段论”与“目的论”价值观的融合点和评价尺度之整合所在。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超功利态度;二是重视情感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三是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审美化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