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树立自身理性权威考验。而理性权威的树立除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在于民教化中有效树立了自身的理性权威,是意识形态教化成功的典范。相比儒家的教化理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道者理论研究不足、实际践行的缺失、受道者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以教化权力之争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何以从潜伏走向独尊,以及如何植根本土社会而直面异教挑 战,由冲突而融合,不断调适和更新自己的理论形态,从而保证了其主流教化地位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教化说被误会的成分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误会就是儒家的教化是政统的工具理性,这一观点有很大的商榷余地。与其说儒家提倡教化说是为了工具理性.还不如说更为根本的是为了“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6.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元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0.
“技术至上”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而衍生,并对教师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技术至上”主义倾向的剖析,提出了对教师专业能力内涵的全面理解,并分析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方向,指出建立全面科学的培训体系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四次大的文化繁荣时期 ,民本思想是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响亮提出并加以多方论述的学说。孔子及其儒学在当时“百家争鸣”过程中 ,促使舆论中心从天上转到地上 ,从神鬼转到人世。这对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铸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不朽丰碑 ;也使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显示出不可磨灭的特色 ,向全世界放射出独具的光辉。现在的中华文化是在儒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 ,接受了西方文化中许多优秀内容而形成的全新文明 ,即我们所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西方许多优秀的学者十分尊重和注重吸取中华文明 ,使东西文化互助互动 ,相得益彰 ,综合发展。这才是适应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世界一切资源包括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文明共创共享的“人间正道”。任何偏狭的、以我为中心、强加于人的霸权文化 ,与当代世界的人权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文明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2.
陈宇 《时代教育》2010,(3):46-46,48
古代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渐次影响到邻近国家。其中,位于东亚的朝鲜、日本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最为明显。由此形成了以中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相似文献   

13.
金元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从万松行秀与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与丘处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可窥一斑。各派在当时高唱三教合一,虽然有其现实利益的考虑,大家都希望以己为一,将对方同化;但从更深层次而言,儒、释、道在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中就有了结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次第: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泛爱众",即爱一切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蕴涵着儒家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在历史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弘扬儒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儒家文化 ,建设精神文明 ,至关紧要而迫切。其中 ,弘扬孔子的文化思想、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要中之要。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道、道统说及《五原》的写作时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道的核心是仁、义。此乃古代圣贤所传的人生准则,从皇帝到庶民,都必须遵守。韩愈的道统说,乃“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道的传承关系,是谓“道统”。道统说的形成主要受《孟子》卒章及典籍的影响,或谓自新禅宗慕袭得来。韩愈的道统说形成于贞元十九年,成熟于谪贬阳山。《五原》的写成,亦在阳山。  相似文献   

18.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通过对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的研究,反思伴随现代文明和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生态失衡以及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万能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徽州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徽州武术蕴涵着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并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形成了软制约;而徽州宗族严密的规范制度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则形成了硬制约.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旗县山陕会馆是一件反映清代商贾文化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瑰宝。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建筑中保留的各种组建、雕刻、绘画等艺术精品中的崇儒、信佛、敬道印痕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商贾思想领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