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3.
从“在男权制中缺席和缄默”同男性并肩而立,女性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成长历程。对这一历程,通过张爱玲、王安忆两位女作家的目光,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层面得以披露和展现。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女性随着生存状态的改变,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从“在男权制中缺席和缄默”到同男性并肩而立,女性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成长历程。对这一历程,通过张爱玲、王安忆两位妇作家的目光,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层面得以披露和展现。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女性随着生存状态的改变,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王安忆、施叔青作品进行精细研读,试图通过二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她们二入文学艺术的异同,从而分析张爱玲对王安忆、施叔青的影响,王安忆、施叔青对张爱玲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针对文学上海和城市身份建构这个问题上,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90年代的王安忆在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表现庸常生活,认同市民生活价值。分析了蕴涵在两位作家文中不同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继张爱玲之后,续写着大都市里平凡人物的传奇。她们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连接起关于上海的想像和记忆,但两位女作家在对都市形象的书写,对都市世俗态度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和王安忆虽然相隔近半个世纪,但二人对城市和女性都投入了深切的关注。然而,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导致了两位作家女性意识的迥异,这种迥异在两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上被折射出来,一冷一暖的叙述演绎着女性的沉沦与升华,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来探讨张王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王安忆都力图通过回忆将旧上海拉回人们的视野,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旧上海的物质存在和精致细腻的生活情趣的迷恋。但张爱玲的怀旧是失去以后的回望,因而对以前的生活既厌恶痛恨,又感伤眷恋,难以忘怀。王安忆并非旧上海的亲历,她对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的追忆,不是沉溺干过去,而是希望藉此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是为了增加自己应对未来的定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王安忆描绘出新旧上海不同的情韵风貌,以及上海市民真切细密的生活质地。张爱玲作品中具像化的人物和经验性的情节都表明她的创作一直受着传统小说的影响。王安忆刻意为读者展示出性格模糊的人物群像,追求小说的逻辑性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叛着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张爱玲王安忆从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道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上海景观。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都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位女作家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不同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她们的作品在深层意蕴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向来对人们将她与张爱玲并提的说法不以为然。从选材视角来看,二人作品有着较深层次的相似性:表达上海这个城市的韵致、心境,探讨女性欲望与命运的关系,选择平凡人物的琐碎人生。这种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作家不自觉的继承和自觉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金锁记》和王安忆《长恨歌》都是以传统女性为书写对象,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剧。通过对比曹七巧和王琦瑶性格命运的相似性,从男权社会意识和女性心理痼疾两个角度梳理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从而可以看出两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着眼点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王安忆是执著于追求女性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在城市的背景下抒写普通女性对自我的追寻。由于作者女性意识的不同,她们对城市的态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批判自我到超越男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使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执着于故事本身,追求一种传统的"传奇"笔法,她的奇异的叙事与质感性的华丽语言,透露出凝重苍凉的格调;王安忆则更注重小说的讲述方式,力图通过虚拟建构一种"神话",她的带有强烈感情意味的抽象性语言的叙述,显示出宁静平和的风貌,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她们的小说创作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