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正>遭遇艰难困苦而想要摆脱,这就是人。想要摆脱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情形往往居多。倒霉也罢、厄运也罢,忍受它们,保持开朗的心境朝前看,坚持努力,不懈怠,这就是人生。我的人生就是这样,靠开朗的心境和不懈的努力,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稻盛和夫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往往认为充满幻想和冒险的少年时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他们喜爱阅读从福尔摩斯到邦德等神秘冒险小说和侦探小说,这些作品是将实际生活中阴森悲惨的杀人案件、间谍活动加以虚构而成的。这无疑是因为其中充满了英国人少年时代所幻想的那种冒险和使人毛骨悚然的情节。一度取得保守党内要职,最近又退下来的曾引起一场风波的作家杰弗里·阿查的新作《俄罗斯皇帝的密约》一书,从表面上看是部描写苏联克格勃和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人才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人才?我只能不十分肯定地回答道:人才是指有某种特长并有益于社会的人.还好,这个回答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一致,没有离谱.<词典>里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其中的"德"字和"有益于社会"的界定非常重要,否则仅指"有某种特长的人"就不好说了,比如奴才不也是"有某种特长的人"么?奴才的特长就是:吹牛拍马,唯"官"首是瞻.还有:不把自己当人看!  相似文献   

4.
巴黎的夜生活都有什么内容和形式?相信每一个巴黎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去餐厅吃饭,去酒吧喝酒聊天。听音乐或跳舞,参加私人聚会,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话剧,看晚场电影。健身、打球,还有就是去近年刚兴起的卡拉OK一展歌喉……都是巴黎人夜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可以说,所有不同要求、不同条件的人,都可在巴黎找到适合自己的夜生活。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浪漫之都、艺术之都夜生活的丰富和高质量。每周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导玩”期刊,是初来巴黎必不可少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英国巨石阵     
让人敬仰而畏惧,充满神秘和庄严,历史古老而洋溢着魔力。这就是那不可名状的英国巨石阵给你的感觉。巨石阵无疑是英国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产,它象征着神秘、力量和持久。然而,对于建造这群神秘建筑的最初意图,现在仍是众说纷坛:有人认为是用来祭奠古老女神——造物者的祭坛;有人  相似文献   

6.
情系映山红     
清明回老家祭祖扫墓,恰逢如火似血的映山红热烈相迎,妻女和同行朋友欢呼雀跃、欣喜若狂,纷纷奔走采摘.我自然也被这久违了的热烈色彩给深深地震撼折服了.映山红就是映山红,像它的名字一样石破天惊铮铮作响,耀眼山坳,响遍山头. 映山红属大树杜鹃类,老家人习惯把它称为马缨花.年少时有幸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后,我甚是惊讶和不解.惊讶的是,想不到老家山上那种灿如红霞、艳若火焰的野花竟上了电影,且还有个十分动听的名字--映山红;不解的是,老家人何以固执地把"映山红"称作"马缨花".自那以后,我一直认为把"映山红"称为"马缨花"不仅费解,而就从花的色彩、花开的气势上看都是极不确切的.我喜欢"映山红"这一称谓,因为它不但逼真贴切,而且充满了诗意,令人遐想.  相似文献   

7.
统一序列性在日本,家长评价孩子,首先要看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名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日本人任何一个团体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全体员工排出第一名、第二名的顺序,这是日本人的一大嗜好。而且这种统一序列的出发点是一种绝对的平等观。在团体里不排列...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言说术王德民一、中国古代言说术的发展梗概言说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伴生同步的。我国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①就是对人类这一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言说特征、自己的言说传统。各民...  相似文献   

9.
我无论如何不能把这几幅老老苍苍的竹根画与眼前瘦骨焕峋、用他自己的话说“象一个生产队长”的中年汉子联系起来,所谓“人不可貌相”说得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一聊起他的画,乍看显得木油的他立刻神彩飞扬,口若悬河,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叫方增威,号:黄山一支竹。他有满身的头衔: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徽州区文化局局长、区文联和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他还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艺术人才协会会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原来,他是个当文化局长的画家,或者说,是个会画画的文化局长。徽州人…  相似文献   

10.
王彬 《世界文化》2007,(1):25-26,27
很多年以前,还在为变成大学新生而兴奋不已的时候,一帮女生聚在一起看了岩井俊二的《情书》。很喜欢少男藤井树和少女藤井树的那段,感觉那种中学时代纯纯的暗恋心结的确是插在青春画册中非常美丽的卡片。梦想着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美丽单纯的爱情,可惜在《情书》中这样的段落还不够长,让人看了很不过瘾。之后就是美丽的误会、残酷的死亡、共同的怀念。最后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跪在茫茫的白雪里对着远处的大山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她是在问已经在登山时消失的男藤井树,虽然她当时知道自己只是女藤井树的影子,也许这就是她与藤井树的最后的告别,她从此可以寻找新的自我。总之,《情书》还是很纯美的,至少画面和音乐是如此,于是记住了岩井俊二。  相似文献   

11.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12.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是20世纪把自己的雄才献给社会主义革命,献给十月的最初诗人之一。他把自己充满激情的、愤怒的公民诗推向广场和街头,献给民众,使它成为“人民力量的统帅”。他称自己是“鼓动员、呐喊者、领头人”。他在千百万人民心目中也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上述情况固然属实,但这不能说明马雅可夫斯基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曾经是立体未来派,年轻时酷爱本世纪初风靡一时的现代派美学口号:“消灭旧艺术,把它从‘现代之轮’上抛掉。”但很快他就超越了这一口号。他终生是个抒情诗  相似文献   

13.
1889年,日本诞生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象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闪耀在日本艺坛上。他,就是世界名曲《春之海》的作者——宫城道雄。尽管他早已闻名遐迩,《春之海》也誉满全球,但是他本人却无法用自己的双眼去目睹这成功的花环是多么绚丽多彩,他的不平凡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14.
怀念杨荣昌     
蔡毅 《大理文化》2021,(8):56-60
好友杨荣昌病故多年,我时常会在心中怀念,却一直没有动笔为他写上一篇文章,心怀歉意,是因为觉得这文章难写. 首先因为他不是什么高官富商、大家名士.二是因为他为人低调,从病重到离世都让家人隐瞒,不让人去看,所以我对他后期的事不甚了了.三是我对自己看重且喜爱的人心怀敬意,怕写不好玷污其形象.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必须将自己眼里心中的好友用文字呈现记录,因此提笔书写.  相似文献   

15.
罪与美——韩国金基德影片的暴力美学与死亡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基德电影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息。宗教哲学对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的悲剧意识。深深影响着金基德。在他的电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往往都是通过暴力与死亡两种隐喻意象实现的。我们于其中常常可以读出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痛苦、忧伤、绝望。这种无法排解的情绪一定意义上来自金基德对人生命运不可把握的理性思考,来自对人性本能及社会现实中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对人性情的异化与扭曲的无情批判。在他的电影世界里,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里,总是隐藏了某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寂静世界里潜伏着震撼人心的罪孽。  相似文献   

16.
在google里,可搜到李胜洪数幅古装扮相的照片,这是他在一个电视专题片扮演古代书法家的艺术形象。李胜洪笑称,800年前的自己,就是这样读书、习字的。照片中的李胜洪都在笑着,是那种竭力隐忍又有几分得意的笑,温和开朗中透着朴实,让人忍俊不禁之际却笃信,数百年前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从容、澹定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7.
“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孔子的话,看一个人,不要只是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这可谓至理名言。有这样一种人,说得好,做得差,言行不一。还有一种人为了达到他个人的某种目的,说得天花乱坠,然而所说都是假话。因此看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说了什么,主要要看他...  相似文献   

18.
到莫斯科不可不去红场,到红场不可不瞻仰列宁墓。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回国前终于有机会去莫斯科,去看一着列宁他老人家。 到达莫斯科后,我们一行四人的头一个目标就是红场。初见红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红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阔宏伟,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见证着发生在莫斯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克里姆林官、列宁墓、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俄罗斯最大的商场环绕在红场的周围,述说着不同时期在莫斯科所发生的一切。列宁墓在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方, 1924年1月 27日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安放…  相似文献   

19.
衫、整天捧读古书的古怪“才子”,心甚怪之,恨不得一见。有一天早晨打开电视一看,央视一套“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谈。我想,他肯定就是那位被人称为“长衫先生、国学隐士”的李里先生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总算有机会一睹这位“  相似文献   

20.
苔丝悲剧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苔丝》看哈代的悲剧思想 哈代对西方明的大胆批判和对生活的坦诚表现使得他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由于他从自己对生活和人的认识与思考出发,歌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赞扬人们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哈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他的这一悲剧思想与悲观主义截然不同,而且不同于古希腊人的悲剧命运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