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茶,即宋人的一种煎茶之法,其具体的做法是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正如诚斋诗中所云:“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二者”指茶与水,通过显上人的妙手操作,茶与水一相遇,便在兔毫盏面上变幻出怪怪奇奇的图景来,忽而现出一幅悠远的景色,“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忽而又“注汤作字势嫖姚”,现出一幅劲疾的字来,煞是壮观,难怪诗人最后感慨万端:“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相似文献   

2.
苏轼咏茶诗与宋代茶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许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借此让我们体会一下那浓浓的茶香吧。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在中国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民众所喜爱。饮茶,已成为中国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管是大江南北还是西部高原、东海之滨,到处都有独特的茶和茶俗。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了很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茶诗当推《寄周安孺茶》,颇能反映宋人爱茶的情形。全诗较长,节录于下: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  相似文献   

3.
宫昀 《华夏文化》2010,(2):57-58
最早接触竹林七贤来自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时不到20岁的我,确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有《抱憾山西》讲晋商的辉煌,因此后来慕名去了平遥;有《一个王朝的背影》,为清朝某些为我们所不齿的人们正了名;而其中最触动我心的便是初识了竹林七贤。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只是觉得他们可以活得那么洒脱率性,个性张扬,真是令人艳羡。经过更多的阅读和了解我才知道,  相似文献   

4.
“无可无不可”是孔子的话。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在论及历史名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时强调自己并非拘泥他们的严格做法,奉行“无可无不可”的原则。表面上看来,孔子的态度与时人不同,实则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5.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分立与融合向世山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有的宗派,是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新产物。因此,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评估,至今依然。对禅宗的研讨重要领域之一是禅宗的产生与分化史。但纵览古今,横看僧俗著述,总是囿于...  相似文献   

6.
杜甫自二十九岁即形容自己衰病,四十岁即自称老人,入蜀五十岁左右,又渲染自己的老病衰弱,这种看似有些言过其实的表现与夸张,除去传统知识分子"惟忧用老"的惯性思维与情感方式外,有意识地表现忧患、忧煎、忧急的心情,是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且行且远的现实状况写照,是一种反讽与苦嘲。在文学艺术方面则运用相反相成的手法,通过衰病穷愁的渲染来反衬与烘托生命活力,表现美好事物的欣欣向荣,从而相得益彰,从艺术审美上得到安慰。成都幕府诗则着重表现了杜甫的幻灭意识以及老病状态由虚而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禅宗黄龙派祖师慧南常以"生缘""佛手""驴脚"三问接引僧徒,被称为"黄龙三关"。《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记载:师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  相似文献   

8.
顾春 《华夏文化》2000,(1):40-40
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对“茶”字起源的考证,则是对茶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诗"与"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本是一对连体孪生的姐妹,如今,随着两者在创作、存在、传播方面的不断"独立"和"自成一体",它们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呈现出兴衰迥异的强烈反差。面对诗的衰亡,近年来,政府和一些部门开始启动了"拯救—推进"工程。然而细究种种"常规"手段,可以发现,"揠苗助长"已成通则。诗的"复兴"必须找到切合实际的啮合点。文本借助"歌化"的"诗"的形态证明,在大众接受并喜爱的娱乐方式中播种和移植诗的元素,通过活化及扩展诗的载体等方法,也能收获到一些激活诗的创造、传播的极佳效果。本文旨在发现一种有效的机制,即,借助歌在大众娱乐中稳定的渗透功能和持续的活力,祛除诗在当今的"死亡咒语",因为,当诗随着高扬的歌声"重返人间"的时候,或许,诗也才有希望早日走出它的"死亡阴影"。  相似文献   

10.
“月饼”亦指“茶饼”□周建邦《中秋节的起源》(杨琳,载《寻根》1997年第4期)对中秋节的起源多有考证,读之受益良多。文中涉及中秋月饼的起源,虽然辨证中秋月饼在唐宋出现之说不可靠,但将“月饼”称之为“一种月形的普通食品”,似乎失之笼统。同时说“月饼”...  相似文献   

11.
一文征明《雨余春树》的问题石守谦先生在讨论文征明(1470-1559)的书作《雨余春树》时说:"虽在书题上未见与送別有关,实际上却是出自那个转变时的一幅送別图。"石守谦承认此画从主题上与送别未必有关,表面上"只是一幅充满古意、清雅的山水图。"并且,《雨余春树》"不仅仅是对某一状况下、某一苏州地区风景外形的描绘而已",这种山水"与画家对吴地山水的感觉有关","还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颜红 《世界文化》2014,(1):8-12
<正>提到巴黎,人们永远会联想起另一个词"艺术"。巴黎是艺术的天堂,也是艺术家的温床。应当说当下的巴黎应该包括了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足足有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因为这100年是巴黎真正成为艺术巴黎的百年,出现了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萨特、波伏娃、杜拉斯、特吕弗、邓肯等。而今天他们都深埋于巴黎的地下,用他们的灵魂守望着巴黎的天空,他们的精神遗风,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巴黎,构筑着巴黎的过往,连同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龚隽 《中国文化》2013,(2):77-90
顾名思义,禅宗与传统佛教史上的"坐禅"当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关联,在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中,对於禅坐的观念也可谓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典范转移"(paradigmatic shift),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坐禅"观念。这些不同类型的禅坐观念间既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也存在异质性的变化。简单地把中国禅宗各家有关"坐禅"的观念理解为佛教历史上一次思想革命或旧传统的复归,都无法深入解释禅宗史上"坐禅"思想的复杂性。①本文拟就中国禅学史——主要是六到九世纪这段禅学史中有关"坐禅"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对禅史中的"坐禅"概念进行全面的历史论述,而是抽取其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思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寻根》2017,(2)
正金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中有:"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自注:"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然而,现有唐代文献中鲜有茶为女子美称的记载,宋以来文献中则不乏其例。宋范公《过庭录》:"刘贡父知长安,妓有茶娇者,以色慧称,贡父惑之,事传一时……  相似文献   

16.
正30岁时,你是怎样的状态?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人而言,年方三十意味着人生才刚刚开始。俗话说"三十而立",刚过而立之年的你或许正栖身于繁华都市的一隅,终日忙忙碌碌,但说不清楚为何而忙。同样是30岁,来自欧洲小国爱尔兰的迈克尔·柯林斯却已攀抵其人生之巅峰。年纪轻轻的他就率领爱尔兰民众在对抗大英帝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喻静 《中国文化》2012,(1):79-87
一刘秉忠行状:道人抑或宰相? 刘秉忠的传记资料主要见于《藏春集》卷六《附录》所收之同朝人张文谦撰《行状》、王磐撰《神道碑铭》、单公履撰《墓志铭》、姚枢撰《祭文》。《元史》系"刘秉忠"条于卷一五七之"列传第四十四",《元诗選》初集亦有传略。内典则见于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和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等,多从《藏春集》中摘编。杨曾文在《宋元禅宗史》中为刘秉忠作了简明小传。本文所论和刘秉忠生平甚为相关,故再为立传并有意凸显相关处。  相似文献   

18.
早年,美国某石油公司有一名青年,他的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在公司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因为他负责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够节省成本?经过一番研究,他终于研制出能节省一滴焊接剂的...  相似文献   

19.
回族的茶谚与茶俗(回族)丁一波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咖啡、可可、茶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日本人称茶叶为"仙草灵丹",英国人称"康乐饮料之王",阿拉伯人称"群芳之最"。自古"茶药不分家",饮茶不仅可以解渴,而且还可以明日益思,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熟悉"雪莱"的名字,通常是指珀西·比希·雪莱,因为他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夫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人们却不熟悉。事实上是她通过编纂《雪莱诗集》,成就了雪莱之名,而她自己则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从此科幻小说登上文学舞台,她也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童年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