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飞 《世界文化》2012,(9):42-43
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梅特钦科曾说过:"叶赛宁的诗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抒情日记。日记主人公毫不隐讳地记下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每一个想法。"叶赛宁在《波斯抒情》组诗里的《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一诗中也说:他的诗总是要"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用感情的血液抚慰他人的心房"。《给母亲的信》正是这样的诗歌,叶赛宁敞开自己的心胸,直面自己对母亲那深沉又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母亲深情的倾诉,还有对母亲强烈的惭愧与忏悔的诉说。叶赛宁诗歌的感情可以概括为一个"爱"字。他的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柔、深沉,还有浓郁的忧伤。  相似文献   

2.
1920年10月18日谢尔盖·叶赛宁去高加索出差三个月后回到了莫斯科。当时诗人在交通人民委员会工作。来到莫斯科后他就去拜访了朋友——象征派诗人亚历山大·库西科夫。时间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悄悄流逝,夜幕降临。库西科夫劝叶赛宁留下来过夜。事实上当时离开住宅是很危险的,因为整个首都实行戒严,夜里不准通行。反布尔什维克势力蠢蠢欲动,到处进行搜捕、拘禁和搜查。  相似文献   

3.
回忆叶赛宁     
苏联抒情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九岁开始写诗,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二十世纪初叶赛宁以其散发着大自然芳香、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的诗篇震惊俄罗斯文坛。十月革命后叶赛宁站在苏维埃一边,写下许多歌颂革命、歌颂革命领袖的诗歌。叶赛宁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是复杂而矛盾的,最后患精神忧郁症自缢而死,年仅三十岁。本文作者为叶赛宁之妹。  相似文献   

4.
叶赛宁儿子的不白之冤王人法编译1913年谢尔盖·叶赛宁在莫斯科瑟京印刷厂当校对员,结识了女校对员安娜·罗曼诺芙娜,两人同居,于1914年生下儿子盖奥尔吉·叶赛宁。谢尔盖·叶赛宁于1925年12月28日凌晨自缢身亡。当时年仅30岁。他的儿子的命运又如何...  相似文献   

5.
俄国伟大诗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诞生于乌克兰的涅米洛沃村。他的父亲,一个不太富有的地主,当时在军队中服役,官衔是大尉。儿子出生后三年,他以少校的官衔退职,在雅罗斯拉夫尔省的祖传领地格列什涅科沃村定居。在这里,距伏尔加河不远的农村中,在无边无际的田野和草地中间,未来的诗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涅克拉索夫童年的记忆与伏尔加河紧密相连,后来,他把许多热情洋溢、充满柔情的诗歌献给了这条大河。“美好的河流,人民的养育者”——他这样称呼这条河流。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条  相似文献   

6.
列宁留下的声音(1)列宁的私人藏书(3)列宁与诗歌(4)学习列宁,走自学之路(6)背书+法(1)谈自信(2)理想的领导者应该是……(4)如何成为一个优胜者(5)如果孩子不是神童(2)在切拉彭吉千万不要忘带雨伞(2)·作家与作品·马雅可夫斯基诗抄(1)人·诗人 —同时代人回忆马雅可夫斯基片段我的马雅可夫斯基肖像画(1)夜莺颂(2)诗中的黄金之国—济慈的故事(2)访济慈故居(2)叶芝诗选(3)爱尔兰诗人叶芝(3)叶赛宁诗抄(4)回忆叶赛宁(4)丁尼生诗抄(5)维多利亚女王的诗人—丁尼生(5)威廉·布莱克诗两首(6)一位充满奇异幻觉的诗人 —威廉·布莱克(6)寓言大师—伊…  相似文献   

7.
多数人干事业大都从二十五岁开始。这里谈到的一个年轻人却在二十五岁便离开了人世。一个世纪以后,他成名了,成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就是约翰·济慈。 1795年,济慈出生在伦敦的一个马房里,他是马夫头子和他的年轻妻子——马房老板的女儿的长子。以后的几年,有些文艺评论家总不能忘记他的贫寒出身,嘲笑他是“伦敦佬东区诗人”之一。是的,济慈有的只是贫困,且一直贫困到死。他无力上大学,随着岁月流逝,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八岁时,他被送到恩菲尔德一所有名的小  相似文献   

8.
正下了一夜的绵绵秋雨,朵祜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记得很多年前,朵祜彝族诗人李毕就自诩是鹰的传人,他诗里的故乡"就像一个小小的补丁,打在滇西横断山的深处……"这个类似"补丁"的小寨,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部山区,车出寅街19公里,薄雾之中就见一个书有"朵祜村"的高大牌坊,雄伟的气势与山间窄窄的乡村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穿过牌坊,朵祜村就到了。站在村口环望,村庄被高山围绕,村脚是一条狭长的小河,缓缓流着清澈的溪水,  相似文献   

9.
晓雪是著名的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晓雪选集》,涵盖了他在诗歌、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作品,展现了晓雪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可以集中地进入这位吸纳着他故乡苍山洱海的乳汁和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0.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3):109-111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  相似文献   

11.
<正>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1265—1321)对贝雅特丽奇的爱情曾经感动过千千万万读者,给后世无数的诗人、作家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随着时光的流逝,但丁的爱情故事也渐渐变成了一个神话。但丁非常善于编织神话,他轻而易举地就将自己编进了自己创造的神话之中。首先,但丁这个名字就得自"神来之笔"。据说但丁出生之前,他母亲做了一个梦,"看见自己躺在一棵高大的月桂树下,身下是绿油油的草地,旁边有一湾清澈的泉水,在那里,她感觉到自己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当这个男孩吃下从月桂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上最热爱海洋的诗人恐怕非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莫属,他的诗歌充盈着一切关于海的意象,尤其是祖国智利的大海。关于诗人对故乡之海的钟爱,还有一则趣闻,说他旅居意大利的时候,一日与妻子马蒂尔德在维亚雷焦的海滩散步,面对浩瀚的地中海,诗人却感叹道:哎,真想回去看海啊!这不禁让马蒂尔德暗笑,明明眼前就是海,怎么还说要去看海呢?聂鲁达  相似文献   

13.
郑晓江 《寻根》2010,(6):96-101
<正>我与云飞兄在李先生引导下,驱车穿梭于合肥市新站区一片新开发的工业区内。这里道路笔直宽阔,田野里时不时耸立起栋栋楼房,而我们一行三人则渴望着、寻觅着清末重臣李鸿章故乡的遗踪。  相似文献   

14.
神树     
正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说:"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里尔克是我喜欢的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的神,永远存活在他的诗意里,存活在他的文字中。而我的神,则一直存活在大地上,存活在岁月中。父亲是个彝族毕摩(祭司),他是我们部族与众神沟通的代  相似文献   

15.
如今,已经没有人“象飘浮的云彩一般”,在华滋华斯故乡的村中独自徘徊了。每年,数以万计的仰慕华滋华斯盛名的人群来到他的墓前凭吊,追念这位将湖区精华尽收笔下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穆罕默德·塔吉·巴哈尔是伊朗近代著名诗人、杰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886年巴哈尔生于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1951年卒于德黑兰。巴哈尔出生在一个书香人家,他的父亲萨布里是位宫廷诗人,熟谙波斯历史和文学。在父亲的熏陶下,巴哈尔幼年就阅读了大量波斯古典文学作品;八九岁时开始写诗;十一二岁即崭露头角,能用传统的波斯诗体“加宰里”(抒情诗)写出优美的诗篇。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的遭遇往往与众不同,甚至他出生的环境也不寻常。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演员。但是当埃德加这位未来的诗人于1809年出生时,他们正在北方巡回演出,所以他是在波士顿呱呱落地的。尾随他终生的厄运,在他不足三岁时就夺去了他的双亲。然而,和其他的孤儿相比,他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心地善良的里士满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了他,并让他姓了他们的姓。爱  相似文献   

18.
郑晓江 《寻根》2003,(5):104-111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我们一行五人穿梭在吉泰平原无边的绿色田野中。极目远眺,圆润的群峰裹在一层淡蓝色的薄雾之中,平展展的稻田一望无际;间或小溪沟渠流水潺潺,黄牛在悠闲地反刍,小山坡上几个牧童在嬉戏。不远处,大片绿树阴中,一座江南古村忽现眼前,那就是我们梦牵魂绕之地——南宋大诗人、理学家杨万里的故乡江西吉水县滋塘村。  相似文献   

19.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20.
海洋诗是台湾地区当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潮。巴蜀迁台诗人则是在1949前后因社会巨变而从故乡巴蜀迁徙台湾地区的诗人群体。七十年来,他们在台湾当代海洋诗歌领域的耕耘和收获颇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覃子豪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主要是以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队伍建设为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开启新潮。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汪启疆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在壮大队伍、兴盛创作,彰显诗歌海洋特性和改变"隔岸观海"的传统书写模式等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