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旦-伊利诺伊教育哲学高级研讨班的主旨在于探讨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对柏拉图、卢梭和杜威理论的研讨中,人们意识到在这三种教育哲学理论中隐含着一个核心理念:自治.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称教育研究要有突破性进展,必须首先在方法论上取得突破,然而回应并不强烈。在教育研究课题中,方法论似乎离解决具体的教育理论或实践问题很远,所以很多研究者并不深切感到方法论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研究者认识到方法论的价值和功能才会自觉地运用方法论。才能发挥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的指导功能。对方法论价值的理解离不开对方法论研究根本任务的理解。方法论本身的内涵决定了它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围绕着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和三个倾向,在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教育自身的反思、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及对教育哲学自身的认识等问题上,对近年来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哲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清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6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全国数学教育哲学暨数学教育高层论坛于2016年4月15-17日在南京召开,论坛聚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专题研究”两大主题,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近二百名学者参会.会议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心理与教学”和“数学课程与教学”3个专题展开研讨,会议报告立足数学教育的本源性问题,视角开阔、论意前瞻. 相似文献
7.
马翠芬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3-5
几十年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而方法论是教育研究工作一直探索的课题。怎样进行教育研究。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良章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1):39-41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一百多年里,心理学在发展,人们对思维的认识也在发展,并且人们发展到渐渐地把思维科学当作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和学方法论之一,这很大程度上,是归于冯特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引进实验方法,巴甫洛夫创造了条件反射法以及皮亚杰创建的临床法和引进数理逻辑方法所获得结果,更重要是,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特别由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从而为人们提出了一般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把思维科学当作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使人们大大开阔了对思维科学研究的思路,人们就不再停留在近代科学史上,对思维科学孤立的、封闭的、单一的研究,这也大大丰富了人类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尽管人们至今对于思维科学作为方法论的认识还是仁者见仁,但把思维科学作为方法论所形成的共识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也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一下思维科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9.
DU Xiao-li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3)
通过对1931年-2000年间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由\"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的重心转移。以1960年为界,其之前的教育研究特别注重以教育哲学为基础的\"学科本位\"的研究,之后的教育研究则越来越体现出\"问题本位\"的研究趋势,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政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和”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怀国家、人类的命运,归根到底是讲究仁爱,重视伦常,强调秩序,提倡改良,追求安定与和谐,凸现出自身重要的文化价值。冷战结束后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在结束了长达十年内乱的中国,奔“小康”,求“大同”,迈向现代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当今时代最需要的是和平的国际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睦的人际关系,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正确的人与自然观,以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现时代所需要的是从对立中求统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强调对立或突出斗争。 相似文献
11.
\"哲学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议题,对在当前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所遇到的诸多价值层面和方法层面上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推进了教育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John A. Clark 《Educ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for teachers and all concerned with progress in education》2013,55(2):183-191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lassic account of hypothetico-deduc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eds to be replaced by a more adequate model whi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hypothetico-deduction and its methodological application.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hypothetico-deduction entails exploration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levels of explanation: observation sentences, observation categoricals and theory formulations. Taken together, these provide a framework to accommodate all inquiry. An educational example is considered to demonstrate how this reformulated account of hypothetico-deduction applies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好的教育理想可能会导致坏的教育哲学.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满足于逻辑的优美论证而是直面真实生活.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必须在质感上足够冷峻而非相反. 相似文献
14.
走向哲学是教育技术研究走向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必然选择。教育技术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走向哲学。文章通过对体系化教育技术哲学进行内容框架分析,确定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畴,同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最根本问题的认识,是教育实践的“道”,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终身学习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学习空间逐渐向互联网迁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更加多元化,终身学习的新趋势呼唤教育哲学创新。从教育本体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本质演变为联通,强调通过联通促进个体与世界间多个层次的互动联系。从终身学习的认识论来看,知识演变为网络化形态,呈现全谱系、动态网络化、群智汇聚和问题导向等新特征,推动终身学习组织体系、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变革。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系统日益复杂、多元和开放,教育研究应当树立教育生态观,注重采取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和设计性研究范式。终身学习领域必须高度重视“道”的突破,加强哲学基础研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范围内,教育领导研究已由过去的实证主义独尊,发展为今日的多元范式并陈。其中,质的教育领导研究已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反观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多元范式尚未形成,对质的研究的认识还存在颇多误区。通过回顾国际上质的教育领导研究的兴起以及国内质的研究地位的分析,本文呼吁开展更多扎根田野的质的研究,为教育领导研究探索一条新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颖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23-125
生活价值教育计划是世界教育工作者间的合作项目,它通过给教师及家长提供各种实践方案及方法。以帮助其促进学生12种价值观的养成。该项目的实施提示我国的道德教育应关注生活价值教育,并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指导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我们主要从方法论功能层面上把握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科学也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思想史,但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教育哲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从1919-1949年,我国学者先后翻译了近10本国外教育哲学,自己编著了20余本教育哲学。国人编著的教育哲学,就思想而言,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三民主义、天主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学科体系而言,有哲学之教育应用体系、各派之教育哲学体系、教育之哲学体系、混合的体系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不仅与西方教育哲学几乎同步发展,而且30年的建设,完成了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任务,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