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投影仪与投影片;30张圆形卡片;10张三角形卡片;1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问题解决,感知“平均分”师:今年是狗年(投影出示两只狗的情景),这里有两只可爱的狗,分…  相似文献   

3.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  相似文献   

5.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7.
徐平 《学周刊C版》2014,(6):59-59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的教学” ,文 [1 ]、[2 ]、[3 ]、[4 ]、[5 ]都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做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文 [3 ]、[6]中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觉得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优劣 ,关键是看它是否“去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与某个教学难点最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固着点’ ,以实现顺应或同化” ,[6 ] 并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经历认识所学知识的过程” ,[7]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向” .“数学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 .教学层次和要求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重难点】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具学具:课件、若干糖果和橘子图片。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物品的活动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教学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例2的动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有幸读了陈庆宪老师执笔的《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一文(见《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上),主要讲述了临海市杨灵君老师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优质课评选,执教《平均分》一课的简要过程。就整节课而言,杨老师紧紧抓住“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了“感受‘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过程,新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其中的一个片段,我认为处理得不好,杨老师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这是在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时,杨老师出示的一道练习题(:1)下图中苹果分成了4份,是不是平均分?怎样分才能使它…  相似文献   

14.
<正>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感知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2.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3.让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思路]学生已经掌握了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设计时,力求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将分小棒与笔算过程相结合,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探索思考,使学生充分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2.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平均分”是形成除法含义的基础。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分物比较”“规范操作“”适度回顾”等过程,概括出“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即“等分”与“包含”,并用“相同减数连减”的形式记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9.
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一、以学定教——借助已有经验,诱发自主学习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初步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设计了第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以下是初次试教和经过多次试教后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