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仁东 《小学生》2012,(8):40-40
学校教育发展到现在,每所学校都在思考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如何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让他们今后都能服务于社会?如何发展好每个教师,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根植校本文化,孕育校本课堂是一条科学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李颖 《现代教育科学》2013,(2):20-21,174
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大多经历成熟、特色、卓越三个重要阶段。将学校建设和成长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的经验加以选择,构架生成,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并在其引领下确保学校工作整体升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发展必须在特色办学之路上找准定位,用特色改变学校的气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的"内涵式突围"。一、办学特色选择,以理念为引领什么是学校特色?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就是学校特色。它是一所学校发展进程的一个个性表现。在初创阶段,从显性层面上看,学校特色是指工作某一方面优于其它方面,也优于  相似文献   

3.
特色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办学质量和品位提升的必由之路。特色建设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在每所学校具体条件下,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回顾我校走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和校本课程一起提升。如何抓好校本课程,更好的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的实践和学习,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校校本资源库特色建设,是民族学校自身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是当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需要。学校自建的资源库具有因特网上的资源库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好校本资源库特色建设,能极大地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成为民族地区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民族学校校本资源库特色建设,要依托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调整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定位,抓重点、保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只有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性的和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库,才能使资源库在资源共享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李颖 《现代教育科学》2013,(2):23-24,36
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大多经历成熟、特色、卓越三个重要阶段。将学校建设和成长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的经验加以选择,构架生成,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并在其引领下确保学校工作整体升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发展必须在特色办学之路上找准定位,用特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让学校的全体成员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协调、引导及规范过程中,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这个过程是积淀和传承,更是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创新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加快学校品牌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学校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现代学校加快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品牌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目标定位、特色定位和规划定位,坚持扩大影响原则、校本特色原则、整体发展原则,致力于培育校园文化、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科研含量、坚持特色创新,从而确立内涵丰厚、各具特色的学校品牌。  相似文献   

8.
一、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特色"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学校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与风貌,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一种学校发展战略,或者更上位地说,是国家或地区对所管辖学校如何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安排。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学校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点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脱离学校文化导致孤立难行。改造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的重新定位和校本课程的再设计,应该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改造现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体现学校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学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创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管理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应对对策,形成不同的德育工作模式。初创阶段应形成校长模范型的德育模式;规范阶段应形成制度保证型的德育模式;成熟阶段则应形成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创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管理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应对对策,形成不同的德育工作模式.初创阶段应形成校长模范型的德育模式;规范阶段应形成制度保证型的德育模式;成熟阶段则应形成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杨彬 《天津教育》2008,(6):18-19
依据学校发展阶段的理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学校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要想从普通校(包括新建校以及所谓的“薄弱校”)转变成优秀的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学校,其间要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的、递进的阶段。我们先来了解学校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便于学校对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后如何发展有一个正确、清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依据学校发展阶段的理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学校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要想从普通校(包括新建校以及所谓的“薄弱校”)转变成优秀的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学校,其间要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的、递进的阶段。我们先来了解学校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便于学校对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后如何发展有一个正确、清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顾志跃 《上海教育》2011,(14):35-36
校本研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校本研修的开展,需要多角度、多方面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需要经历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再到专业成熟三个基本阶段,而处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状态和重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本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表明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教师和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件普遍较差,开发过程不很规范,校本课程的特色不明显,重复雷同多。  相似文献   

16.
任何好学校,必定要经历规范学校、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三个递进的阶段。如果说任何学校向上迈进的第一级台阶是规范学校,那么再向上迈进的第二级台阶就是特色学校,这也是所有学校都想努力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什么是特色学校?人们对此所下的定义很多,但在这些众多的定义中都包括这么一个内涵:它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这里所说的"办学风格""个性风貌"和"办学特征",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  相似文献   

17.
安维民 《辽宁教育》2013,(7X):46-47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好特色。"这句话帮助我们对"办学特色"进行了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应当以正确的理论体系为支撑;办学特色具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能力;注重特色表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形成办学特色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在发展中实现;办学特色要有标识性,有很强的识别度。这一切又都要基于全体师生思想的统一与传承,这种统一与传承就是不断创新、不断积淀的过程,只有学校领导与全体师生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并且这种共识不会因为队伍的变动轻易动摇,一所学校才有可能形成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改革,学校发展重心应从关注办学条件的改善转向重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学校内涵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会经历规范化、个性化和核心化三个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阶段。现代学校需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找到准确的办学定位,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纪宏秋 《辽宁教育》2013,(2X):57-58
<正>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校本教材的良莠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因此,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校本教材的研发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立足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就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因为有实践的经历,因此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比较深刻地认识。1980年,我们南一人以敏锐的科研意  相似文献   

20.
一所学校定位何种特色发展,取决于国情、校情;有适合校情的理论和政策依据。特色发展重在内涵建设,内涵建设要找准"支点",突出校本特色,追求"一校一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