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简中有不少关于吏治思想的记载,如《语书》、《为吏之道》等,通过与《论语》中儒家思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法家思想虽然是秦的统治思想,但儒家思想并没有被秦的统治者所忽视,在官吏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仍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术治吏”是法家治国之道的重要内涵。韩非提出“以术治吏”的思想,即以课能之术来考核和检验群臣,以禁奸之术来观察和防止奸臣,以自神之术来防止小人行奸。以吏为术治的对象,“法”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其“以术治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章节、字句有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今本《系辞》上第九章。即“大衍之数”章,为帛书《系辞》所无。帛书《系辞》在“《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後,紧接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即今本《系辞》上的第十章。帛书《系辞》的祖本到底有没有“大衍之数”章?或者说,“大衍之数”章到底是西汉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5.
杨婷 《华夏文化》2012,(4):25-26
《汉书·百官公卿表》录有汉代的二十等爵制,刘劭在《爵制》中谓“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后汉初年的王充在《谢短》篇中也说“赐民八级爵,何法”,说明庶民爵之最高者为第八级的公乘,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则是秩六百石以上官吏所受的爵。  相似文献   

6.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7.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8.
吴正格 《寻根》2012,(5):48-52
老子说:“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这虽是道义,后来人们借此与饮食口味混同,视荤为浓,视素为淡,模糊着道、俗疏隔的界限,将清淡主义认作为道家所树的旗帜,它从历史的炊烟中招展过来,一直引导世间的饮食行为。粥之清淡,为固性本味,即是庄子所说的“知常”。这就与老子的教旨有了连脉。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10.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2.
平凡 《华夏文化》2005,(4):43-44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即今之茶。之后,人们又发现茶的其他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被誉为“草木之仙骨”,为希仙成道者所追求。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云:“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于是,寻…  相似文献   

13.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玩赏品鉴花鸟虫鱼、文玩古物是人们藉以消遣自娱的文化习俗。中国古代对花鸟虫鱼的认识观赏和对古器图籍的收集整理起源虽然较早 ,但作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并形成时尚 ,却是自中晚唐开始的 ,且主要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两宋时期 ,花鸟、古玩已较深地融入士大夫的生活。苏轼、吕大临、欧阳修、李清照、周密、范成大、陆游等都精于此道。“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以备观赏”(《梦粱录》卷十九 )“得书画彝鼎 ,亦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尽一烛为率。”(《李清照集校注》卷三 )但古玩花鸟的玩赏之风真正发展成为民间的习俗却是在明清时…  相似文献   

15.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16.
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既相抗衡又相通。一方面,二在本体论、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上都存在根本分歧:老庄之道是天道、利己之道、出世之道、动之道、不可感知之道.孔孟之道是人道、利他之道、入世之道、不变之道、可感知之道;另一方面,二在政治观上又共同反对不“道”、“霸道”,主张“重民”、“王道”,在人生观上又共同追求超越自我,求得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7.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首次将“道家”作为学派来论述,《汉书·艺文志》基于目录学家的立场沿用此含义,此后“道家”作为学派成为基本用法。但内容上以学派视角论述道家的文本在“道家”一词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庄子·天下》就是最早对道家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随着学术史的发展与完善,学术史文献论述道家的方法与内容不尽相同,道家的内涵与特色也有了区别。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道家不得不在道势之间产生学术分歧,道家内涵因此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献中有所改变。本文就以《庄子·天下》、《论六家之要旨》和《汉书·艺文志·道家略》这三篇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所论道家之异同为例,以学术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道家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与分化。  相似文献   

19.
汪文学 《寻根》2012,(2):24-27
儒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孝道,儒家文化就是以孝为中心的文化。虽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并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如《论语·学而》载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三才》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相似文献   

20.
鄭培凱 《中国文化》2022,(2):161-165
<正>一韓愈(768-824)作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說他文章蓋世,大槪反對的人不會太多。蘇軾晚年寫過《潮州韓文公廟碑》,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地位可以直追孔孟了。小時候最熟悉的文章,是《古文觀止》選的《原道》《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郞文》《祭鰐魚文》等篇,有時還被老師隨機抓去當堂背誦,背不出來要打板子,製造了一些童年的心理創傷,所以,最記得他說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心中萌發幸災樂禍念頭,滿足童稚卻邪惡的報復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