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拟在梳理近年来在日语学界对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及习得研究的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为今后日语学界在研究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结构以及习得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得出在今后进行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研究上,可以使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与书面语语料进行对比,探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三者习得顺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整体性分析表达场所意义的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顺序以及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2.
日语可能句中表示对象的格助词,既可以用"が",也可以用"を",但二者的含义不尽相同,有些句中甚至是不能随意互换的。因此,掌握可能句中"が"和"を"的使用条件对于明确二者差异,而且正确使用可能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运用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与"体动用法"理论,对日语中的形似义近句型「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加强学习者对这两个句型的掌握,进而对日语语法教学及汉日语言对比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鱼目混珠"出自魏伯阳的《参同契》:"鱼目岂为珠,蓬嵩不成贾"。"鱼目混珠"的意思是用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而"鱼龙混杂"出自唐代的《渔父》词:"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也用到了这个成语:"现在人多手乱,鱼龙  相似文献   

5.
沈俊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Z1):22-23
女の書き手による、女を主な読み手とする作品であることに重きを置いたとき、女性登場人物を男性の恋の相手としてのみ捉えるのではなく、むしろその女性側に立つ観点から、男女の恋物語に焦点を合わせ物語の内実を把握しようとする立場は、作品全体の主題を考察する上で有効な方法の一つになり得ると思われる。  相似文献   

6.
林宽 《考试周刊》2014,(67):19-20
人类社会的相互沟通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加密切,人们在交往密切的同时,各种语言之间也加强了联系,这就需要把本民族的语言翻译成对方的语言,以便于沟通,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为了使翻译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切合原意,翻译研究工作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在不断争论的同时,逐渐形成大家公认的翻译原则,即"真"、"简"、"全",也就是翻译者要利用最简洁的语言,全面、真实地再现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相似文献   

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意是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以为本国效力.我在这里引用,是指同学们写作文时,可以多引用、借用其他好的材料,为自己的作文服务,"为我所用". 好文章,多会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既可展示作者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体现作文主题的内涵.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写作效果,从媒体中积累作文素材,是完全可以操作的,也是一种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冕 《辅导员》2012,(30):38+35
"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宋史·职官志八》)所谓"提纲挈领",原意为撒渔网要抓住总绳才撒得开,鉴定裘服要提起衣领才看得清。后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在作文学习中,也是如此。不论要求写什么样的文章,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完成,标志着文章的方向已经确定。严格地说,这还只是文章的一个比较抽象的轮廓。接下来,我们要根据这个轮廓绘制文章的蓝图,完成文章的设计,即编制好文  相似文献   

9.
陈丽  高继伟 《班主任》2007,(7):29-30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迅速走红,使网络"恶搞"在我国声名鹊起。"恶搞",又称作"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Kuso"是日语"くそ"的发音,原意为"可恶"或"粪、屎"的意思,是用于发泄不快情绪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恶搞"网络文化的代名词。这种网络文化几年前由日本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0.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11.
"艺,种也!"由此可以看出"艺"最初是种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赋予了"艺"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喻性质的,指教学的方法技艺,能生成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即词典上所说的"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主要成分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另一层意思是它的本义,即词典上所说的"用  相似文献   

1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意是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以为本国效力。我在这里引用,是指同学们写作文时,可以多引用、借用其他好的材料,为自己的作文服务,“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姓名:我难写指数:★★★成长档案:①远古的时代,甲骨文"我"的字形好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即超级厉害的戉(yue同"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那时,"我"的意思是手持大戉,呐喊示威。②金文的"我"字稍稍发生了变化,利齿变少了,字形简化了。③④"我"本来的意思逐渐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将其发展成为"抽象取譬"的原则。要想解构此类比喻,一定要从它的表层比喻中找到它所指向的"抽象观念",再将其多层表层比喻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联想整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卜辞中“豕豕”的意思,“豕豕”是一种仿小儿语的昵称,从上古到明清这种叠音词均有所见,中古以后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不少学生将"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其实"厉"与"励"是有区别的。 "再接再厉"的意思是再交战,再磨刀。比喻一次接一次地不断努力,毫不松懈。厉:通"砺",磨快。语见孟郊、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相似文献   

19.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意思"一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利用"翰典"将"意思"一词的语义发展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即由最初只表示中性意义逐渐过渡到出现在特定格式中偏向积极意义。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有+N"和"够+N"中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释,例如用"假乐观说"、"含蓄原则"等去解释出现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20.
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新课改中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实""事""求""是".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的意思,还有老实、本分、厚道的意思; "事",事情的意思,就是师生双方都要有事情做,还指事情的度,即密度、难度、准确度等;"求",追求的意思,即追求课堂上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就是真理、科学、规律、法则、概念,是感悟、认识、理解、创造,是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