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的“韵”是一个导源于人类身体感性审美的范畴,它以书法作品的节奏、韵律、情调等形式语言为依托,呈现人类精神本质至深层次的境界。唐宋以来,“韵”的审美话语表达机制成为了士大夫文人在书法活动中表现个性自我或标榜高蹈的一种凭借,呈现官本位文化特征的话语表达机制;当代书法虽然也秉承了传统的表达机制,但由于大众文化的作用,使得书法之“韵”的表达手段或对象化机制转化成为了一种“余韵”特征,具有广泛而普遍的平民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的"韵"是一个导源于人类身体感性审美的范畴,它以书法作品的节奏、韵律、情调等形式语言为依托,呈现人类精神本质至深层次的境界.唐宋以来,"韵"的审美话语表达机制成为了士大夫文人在书法活动中表现个性自我或标榜高蹈的一种凭借,呈现官本位文化特征的话语表达机制;当代书法虽然也秉承了传统的表达机制,但由于大众文化的作用,使得书法之"韵"的表达手段或对象化机制转化成为了一种"余韵"特征,具有广泛而普遍的平民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4.
“胸次”一词的使用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但作为书法批评词语的使用,主要是在北宋。书法批评之中延用了“胸次”在审美体验获得的过程当中,所强调的人的修养、学识、道德品质的作用这一涵义。北宋科举考试中废除书判取仕之后,书坛凋敝。在学当时人书法的功利书风背景下,“胸次”在书法批评中的提出,并作为一种审美价值判断,其涵义与“书卷气”、“韵”等批评词语的相联系,使书法批评中对伦理道德、学养天资等非艺术成分更加关注,形成以人心直接对应宋代及其以后书法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5.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庄禅神凝说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心理机制,并直接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特殊审美内蕴.“书法”之名义,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或驴世马.难睹全象.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概而论之,大而化之,简释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书写的方法”.专业工具书中,着眼不同,见解自异.《中国美术辞典》释之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的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香港《中国书法大辞典》谓之“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的精神美的艺术”.至若学术文章,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郝文勉认为书法是“利用各种书写材料,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和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汉字艺术形  相似文献   

7.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审美关系的多元性,“东方情调”必然呈现出多重性的审美意义。在分析以校方情调”为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实基础以及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和不同,进而分析对待这些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态度,还应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机制方面的区别,具体地说,也就是寓言和“韵”的区别。“韵”是一种以听觉性表达机制为基础的对象化方式,它具有丰富性、和谐性,以及以“远出”来达到交流的辩证属性,由此决定着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因此,对“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黑衣壮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受制于黑衣壮特有的审美关系及其表达机制的 ,即受制于“黑”的文化内涵 ,从而受制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围绕着“黑”的神话机制 ,其中 ,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黑神话语机制呈现为多层累和仪式化的象与幻象结构 ,它们都是导源于“黑”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象。“黑”的文化内涵和黑神话语是黑衣壮山歌艺术最为根本的象征表达。总之 ,黑衣壮的山歌艺术得自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及其阶级斗争的经验、体验 ,在意识形态塑造中又受制于内在的黑神话语机制的制导 ,因此能以身边的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生活生产为主要象征对象 ,把生活话语即民俗话语提炼为诗、歌、舞有机统一的审美话语即山歌艺术。  相似文献   

9.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10.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刘烨 《华章》2012,(31)
中国古典舞经历了模仿与借鉴,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如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我国舞蹈艺术前辈们意识到,“身韵”课程除了内容的提炼和形式的重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中华民族的审美总体倾向.发扬传承经典、借鉴创新的精神,才能为我国古典舞的发展打下务实基础.中国书法正是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书法线条中力度与节奏的处理,文字造型的变化与和谐,以及注入情感的气韵之美和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审美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身韵”教学中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黑衣壮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受制于黑衣壮特有的审美关系及其表达机制的,即受制于"黑"的文化内涵,从而受制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围绕着"黑"的神话机制,其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黑神话语机制呈现为多层累和仪式化的象与幻象结构,它们都是导源于"黑"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象."黑"的文化内涵和黑神话语是黑衣壮山歌艺术最为根本的象征表达.总之,黑衣壮的山歌艺术得自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及其阶级斗争的经验、体验,在意识形态塑造中又受制于内在的黑神话语机制的制导,因此能以身边的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生活生产为主要象征对象,把生活话语即民俗话语提炼为诗、歌、舞有机统一的审美话语即山歌艺术.  相似文献   

13.
“韵”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指琴声的馀音,并将原属音乐领域的“韵”范畴引入诗歌领域,即声韵之于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魏晋品藻人物的“韵”范畴或谓风度、或谓性情,义虽歧出,然皆指抽象精神.此时“韵”范畴还被迁延到评价书画美以及超越音韵学层面的诗文美.初盛唐偶有论“韵”,但大都指人之风韵;直至中晚唐诞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其诗学内涵才被挖掘出来.经皎然和司空图诠释,“韵”呈现出“趣味澄复”的特点,于含蓄闲淡中求言外所寓的深层之意.司空图将“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并举,开启“韵味说”先河.  相似文献   

14.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则是读在获得“某一韵味”的同时又从本中获得的另一种或多种韵味。“味外味”是小小说固有的审美特性,它具有延展性、多层性的特征。它一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以营构。  相似文献   

1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跋周子发帖》云:“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可见书法得韵并不容易。没有神韵的字一如没有神采的画。《淮南子》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书画乃至其他一切艺术,莫不以神韵为先。 何谓书法的神韵?简言之,就是书写者利用笔墨所表达的来源于自然、生活的一种具有特殊生命力而味之不尽的精神状态。据笔者体会,要使自己的书法得韵,须注意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破解语文课堂少新、少趣、少味、少美之难题,指出文韵是一种文章神采与韵味结合的审美形态.呈现课文的文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质性所在,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以教学《细柳营》为例,从披文寻言韵、沿波讨章韵、顺势勘意韵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出文韵的方法与路径,指出文韵是文章的精神,得文韵者,得语文课堂教学之“真”.  相似文献   

20.
“反言”(或称“反言见意”)笔法,是指文章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以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而是以说反话的方式予以暗示的一种隐微笔法.“反言”是古代文章批评家从文章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中的一个悠久而又独特的笔法.“反言”笔法与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春秋书法”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崇尚迂回的言说方式.“反言”笔法有助于文章产生陌生化、含蓄化和反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增强文章耐人寻味的韵致.明确“反言”笔法的理论内涵、文化渊源及其蕴含的审美原则,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对于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反言”理应成为中国古代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