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2.
林嗣环的《口技》艺术地抓住了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美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及救火的  相似文献   

3.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4.
<正>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总览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先看两段文字: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  相似文献   

5.
《口技》一文紧扣文眼“善”,形象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多变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令人拍案叫绝。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令人称绝——这描摹的艺术不仅指作者对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也指作者在描摹中所驾驭的衬托艺术。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绿叶衬花花更红。《口技》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人  相似文献   

6.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7.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他在《口技》一课中的朗读教学片段描述。师《:口技》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表演,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10.
整体把握 《口技》短小精练,全文仅300余字,却抓住了3个场面,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家四口在火灾发生前后的情景,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可见作者的写作水平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口技》一文,系明清散文之名篇佳作,其结构谋篇精致谨严,行文言辞清新脱俗,尤为可贵者,所状口技艺术几达化境。张潮《虞初新志》称赞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在很长时间里,它都入选我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人文读本,由此更加风行流传。口技与哑剧是中国两大著名的传统杂技节目。哑剧主要用表演者的动作来模拟事物,抒发情感,禁出声音,独具妙趣。口技则禁用动作,表演者主要用声音来模拟事物,古时称隔壁戏。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谓:“隔壁戏,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内,惟有扇子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  相似文献   

12.
<正>近来,观摩了一节以《口技》为题的公开课。这节课上完,学生们都较为震撼,叹服于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应该讲,教者为这节课花费了心思,为使学生了解口技,他还特地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但是,最让人受到震撼的是教师竟然没有从中为学生挖掘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14.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5.
口技,在音像艺术十分丰富且又普及的今天,似乎不太引人注目了,但在明清时代乃至新中国初期,却是雅俗共赏、颇受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口中能模拟出各种声音,简直和魔术一般,叫人莫名其妙而又兴趣盎然。林嗣环的《口技》极有成效地展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精彩卓越的技艺,令读者惊叹不已。然而,叫人赞叹的不仅是那位民间艺人,更有写下这篇妙文的作者。文章虽短,可学的技巧却不少。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更忌平铺直叙,艺术表演也是这样。口技的表演者与《口技》的作者都精通此道,以波澜起伏的结构吸引并振奋了听众和读者。文章开头点明“有善口…  相似文献   

16.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17.
朱红 《课外阅读》2010,(8):160-161
《口技》讲述的是三百年前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文中的表演者用口中各种不同的音响,为观众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数十年之后,当年的那个口技演奏者已逝世了,当别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只发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和一个本子。当人们打开本子时,惊奇地发现这是他的日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些话:“我,一个口技表演者,四处漂泊。当初我选择口技,是因为我要谋生。在我十多岁时,父母双双离我而去。当时我用木棍和石子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慢慢地我掌握了一些诀窍,用它们能发出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我热爱它们,它们是我患难与共的朋友。“其实真正的口技表演者不是我,而是它们——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潜力,只是被世…  相似文献   

19.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20.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