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2.
范清华 《湖北教育》2007,(11):45-46
你能想象得出用《青藏高原》的旋律来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中国功夫》的曲谱唱《登鹳雀楼》是什么感觉吗?在我尝试组织的"古诗新唱"活动课中,"借来新曲唱古诗"这一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星期五最后一节是语文课,学习《古诗三首》课中,我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用《送别》的曲调演唱了《渔歌子》。学生们感到很新奇,没想到学古诗还有这种学法,这么有趣。我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都是用来唱的,可以谱曲唱,也可自由唱。学生一听兴致高涨,纷纷要求:"老师,我们也唱,好不好!"下课了,我给学生布置作业: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曲子,下周一上一节"古诗新唱"课。布置完毕,学生们欢呼起来,我又向他们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二句,是千古流传的赞美西湖美景的佳句.在一次全市的优秀教师观摩课中,一位男生却举手质疑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说西湖六月的风光与其他四季不同,六月不正是属于四季之中的夏季吗?作者是不是把时节搞错了?"此问出人意料,让老师一惊,也让在场的听课教师窃窃私语.这位教师最终回避了这个问题,使一堂本该完美的课留下了一丝遗憾.  相似文献   

4.
别解送别诗     
最美丽的送别 我认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五千年来最美丽的送别。  相似文献   

5.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似文献   

6.
刘坤 《教育文汇》2008,(6):39-40
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颇有感触。 在学生读了几遍古诗之后,老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至于自学什么,有什么目标,老师没说)。于是,学生们翻开辅导书,边看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往课本上记。之后是交流。学生们东说一个词语的意思,西说一句作者的介绍。一阵热闹过后,老师认为大家对古诗的意思都掌握了,就开始做所谓的“拓展”,后半节课基本就是在“拓展”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7.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理念 常见的古诗教学是一节课学一首,或主要学一首,再拓展多首。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简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该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似文献   

10.
梅、兰、竹、菊“四君子”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而荷花这位“君子”也是诗词家们的常客。其中,王昌龄《采莲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同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这三首诗词,都以借状写荷花为物象,境界清新而爽朗;同时又借物传情.抒发出诗人真挚而隽永的情怀。读之.大有“经意于若不经意”之妙笔.即“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清·周济《宋四家词选》)那种自然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11.
占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样的模式教学只能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笔者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句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  相似文献   

16.
当今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在美术活动中,也改变了传统的示范和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感到在发挥幼儿主体性与教师指导之间难以权衡。这一困惑实际反映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自由与控制的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改革渗入课堂,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留白"最初是一种国画艺术表现手法,本文借用其引申义,从课题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提出"留白"教学法的缘由,然后对"留白"及"留白"教学法进行概念阐述,探索"留白"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中的运用,尝试建构一种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探索能力为主的教学优化模式,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读课文,才能感知教材内容,才能掌握文章的特点,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陛课程。”作为一门实践陛课程,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