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挖掘“西安事变”在历史教学中的多种教育功能童荣霞30年代的“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在中华民族解放史及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事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编入中学历史课本,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师...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中的媒体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安事变是一次重大的历史突发事件,基于不同的报刊立场,很多报刊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通过对新闻的剪裁、运用不同的报道形式,展现了不同的“西安事变”。本文通过对西安《解放日报》、《大公报》、《申报》报道的比较,揭示它们不同的报刊立场以及它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以此作为历史记载的根据。以张学良自述为基础写成的《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由于在史料选择上过分偏重张学良本人的回忆 ,因而在“九·一八”不抵抗、“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记述上和大量第一手资料显示的历史真相存在距离。这提醒我们 ,历史回忆不等于历史真实 ,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位教师上《难忘九一八》,首先由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接着放视频《柳条湖事件》,之后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引出西安事变,播放《西安事变》视频,课结束时再次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学界的前人专家学者对此事件进行了精辟、深入的研究,本人在本文结合史料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浅谈一二。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科是责无旁贷的,在西安事变SS周年纪念前夕,我们运用影视手段进行了中学历史《西安事变》的教学尝试。一、剪辑影片、精心设计借助影视艺术在历史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不等于只放一场电影或一场录像,而是必须要把影视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故事片《西安事变》和纪录片《西安事变》从艺术和历史角及生动,而全面地描述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是历史保的形象化教材。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我们从这两$片于中精选了一些片断,剪辑的原则是.1.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材服务;2.选取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剑英在西安事变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西安事变前,叶剑英在东北军、西北军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而后,他又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张德保教学目的:1.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简单经过,掌握事变发生的时间、结果及其历史意义。2.向学生渗透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重点: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前,西安事变曾震惊中外,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叶永烈写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红色三部曲》。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已于1991年出版。它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亦已出版,写的是“中国共产堂有了领袖毛泽东”。目前,作者即将完成第三部《毛泽东和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蒋介石”。《西安斗智》为其  相似文献   

10.
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2月7日至10日在西安举行。现将会议提出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1.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张梅玲指出:毛泽东把西安事变誉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其主要意义在于,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由“安内攘外”向联共抗日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由兵戎相见向联合抗日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部纷争向团结抗战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扭转乾坤的意义。 2.西安事变改写了世界历史。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唐德刚论文写道,中国之所以能在1937年奋起抗战,西安事变实为契机。西安事变引起中国国内政局的一个重大变动,就是全国军民、男女老幼、朝野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北师大版初中教材《西安事变》的陈述往往是重事略人,重结论轻情节,对时局的反应,以一句"对待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蜻蜓点水而过。西安事变由剑拔弩张到化干戈为玉帛,多方力量的博弈扣人心弦,而"新闻舆论是整个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在教学中应该可开发出更多的教学价值。本文尝试根据事件发生时各方的鲜明反应,借助旧报纸新闻报道中的细节诱思释疑,进一步认识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2.
教书情结     
上初中时,我就对文史知识,特别是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教我们《中国历史》的王老师讲课生动吸引人。每当上历史课,从王老师那沟壑纵横的额头里,我似乎能找到趣味无穷的历史故事。于是在他那绘声绘色的“武王伐纣”、“太平天国”、“西安事变”中,我就产生了一个很急切的想法:我要当了老师,也能像王老师那样在讲台上给学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内外史学界都重视这个课题的研究。但是,究竟如何解释这次事变?如何评价张、杨和中共在这次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解释这次事变与整个中国历史的联系?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看法往往大径庭。有一种观点认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捉住蒋介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没有主见,束手无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得益于中共和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拙著《西安事变史话》一书中持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强调,张杨二将军始终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而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是“协助”、“调停”。为了阐明这个观点,笔者  相似文献   

14.
小学《历史》下册《西安事变》课堂教学实况,由江苏省电教馆制成录像,如东县实验小学何剑明执教。笔者指导这部录像的主观意图在于探索小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围绕教材重点,运用联想、演讲、自学、提问、质疑、练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地图、板书等直观教具,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强化学生感知觉,调动学习积极性。录像之前,我们仔细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教材结构及其内在联  相似文献   

15.
(一) 新时期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地拍摄了象《西安事变》、《孙中山》(珠影厂)一类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数量虽然寥寥,但这些影片在对观众鉴赏的思味、创作拓展上的启动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有着独特的审美魅力,革命先辈用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斗争精神.前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与命运所发生的曲折艰险、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中,把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描述为: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那么如何理解“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呢?“(时局”就是当前的政治局势)要深刻准确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理清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几件大事与西安事变的关系。一、对比西安事变前后中国政治局势的特点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小学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最近,我作了一次尝试:让一位小学生上讲台讲《西安事变》一课。很多同学看过电影《西安事变》或者由此改编的连环画。课前,我挑选了一位同学。她的普通话讲得好,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我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历史课文的故事性和小学生思维偏重形象等特点,我在四年的历史教学中,坚持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是: 第一,依据历史课本,精心选择电教内容。要注意选择适合电教手段的教学内容,应考虑这样几方面:一是注意选择教材的重点内容。运用电教手段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和有助于解决难点。小学历史课文的重点,应当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例如《西安事变》这是一篇介绍重大历史事件的课文,全文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抗日战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有关表现陕西地面历史和现实风云的文艺作品出现了不少。在小说方面,有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党益民的《喧嚣荒塬》等读者反映热烈的小说;有《西安事变》、《大秦之声》、《关中刀客》、《关中往事》等播出频率很高的电视剧作品,更不必说许多表现秦汉唐王朝历史的影视作品中不少有关关中地理环境和民情风俗方面的作品了。如此以来,我以为,陕西的历史风云已经被作家们说得够多了,可能不再会有新的叙述了。可是,最近,在我读过孙见喜先生的长篇小说《山匪》之后,我依然有着一种新颖的感受,有着一种对丰富历史蕴涵的深刻体会。孙见喜对历史的个性挖掘和独特的书写,使陕西历史的文学表现又有了一次出色的演义。  相似文献   

20.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在《苏报》案中,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