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梅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76-79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可调试性要求译者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论和翻译目的论均阐释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而促使“中国英语”概念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文化冲突中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标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客质疑的。然而,我们过于关注目标语文化,却长期忽略本土文化。本土文化能促进学习者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避免文化定式。同时有助于宣传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3.
于馥颖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6-7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商品化的推进,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和人才短缺的制约,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整体性、趋势性衰退,受其影响,我国文化生态失衡日趋加重。鉴于此,我们需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内生式机制,创新传播理念、机制和技术,筑牢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基础,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生态平衡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英语教学理念近来呈蔚为大观之势,但对于体验理念与文化教学如何结合却少有论及。体验式英语文化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使该理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得到深化。体验式文化教学着力于创设真实语境,并积极利用现实环境,引导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中的体验与体验后的感悟;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111-112
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汉两族文化不断借鉴、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从跨文化认同和涵化角度来分析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关系,旨在进一步丰富跨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凤珍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4):45-51
社会转型与化建构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相悖性及互动性,化的是化衍生交融的过程,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化建构的基础,而人们对化的理解方式则是化建构的前提,因此,转型时期对化的理解应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变异质化的不可通约性为可通约性,变化的冲突对立论为化的融合整体论。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时期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立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昌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20(3):85-88
教育与文化“血缘”相关,以“立人”为共同的旨归。教育的文化选择对其本体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的意义。从推动本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上,应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建立和保持必要的张力,合理的整合是其必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0.
马海洋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38-41
文化涵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促进着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涵化也普遍存在于成人教育当中,促进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文化涵化分析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有意识地采取策略促进他们文化涵化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成人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沈黎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5):152-155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会面临文化上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采取正确的整合策略,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方面论析京派批评的文化特征:群落构成的文化内涵、文学本位的话语立场、东西整合的文化思维及浓厚的文化启蒙色彩。这构成了京派批评的群落标识。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三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亦凡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6):77-80
从文化的三个层次对语言、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期推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传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英语交际能力,减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实质上是双方在变革压力背景下为应对各自文化危机所共同选择的一种文化交往,这种交往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必将因文化的差异而发生深刻的文化冲突。正是在这个遭遇内在文化冲突的关键阶段,继承和发扬反求诸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能够有效地化解因这种冲突所带来的潜在合作危机,从而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不断走向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5.
李清树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51-54
文化性是母语学习的本质特性:文化场的客观存在是母语学习具有文化特质的前提和依据;母语的学习策略是文化承传的内容和手段;母语学习过程实质是文化经验的内化和外显过程;母语学习的结果是构建学习者的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16.
柯闻秀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68-70
湖湘文化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从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看,它历经了历史上的三次大融合: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盛.湖湘学派崛起.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经世之学的链接,古代湖湘文化转变成近代湖湘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湖湘文化的巨大社会效能充分发挥。从这三次文化大融合足以发现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融汇百家,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丽莉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7(1):68-72
文化全球化是指文化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既定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束缚。在平等的世界交往中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涵化与互动而形成的人类的共同文化。要想实现由文化本土化向文化全球化转变。其路径只能是进行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文化整合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求同存异、多元共存等原则;民族文化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市场经济又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迷失和价值选择的盲目性。只有以先进文化统领高校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把求知和做人结合起来.以正确的观念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以超越性精神追求人生价值。因此,就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建设有强大融合力的、开放的高校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
孙爱芹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4
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文化育人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七位一体"模式,以校企文化互动融通为主线,建设七种学校文化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