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感知性、品鉴性诵读,让学生了悟景物描写的相关技法及要求.获得个性化审美经验。辅以实战演练,在模仿中提炼内化,提升写作水平。以读促悟,以演练促写作能力发展。其次,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助、互助学习习惯,促进阅读写作的内化.强调通过自助、互助等手段,构建学生自我学习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展示照片、画面、配乐朗诵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怎样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对教材中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法学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唐江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是一堂乎新课标、新理念的示范课,对诵型课的上法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生在初步理解主人公感情的基础诵读,通过诵读深入体会主人公感情,以期与主人公产生感情上共鸣,最终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堂有新、有示范意义的课。它改变了以往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门槛》一课,教师主要让学生过协作诵读来感…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二、主要教学步骤1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3 .学生诵读体会诗意。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 .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穆旦,原名查良铮,1 91 8年出生,1 93 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 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本设计立足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留给学生诵读时空,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词、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诵读,发挥诗歌学习的"唤醒"功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着的力量,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这节课,以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积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诗歌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鉴赏,同时理解诗歌中的延宕、突转、语言的陌生化等艺术手法,发掘诗歌的丰富意蕴,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可信的生活情境,将口语交际、古诗理解、诗歌诵读等训练融入其中,使各训练点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诗人所处朝代、诗歌风格、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能感受诗歌语言的精髓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文章主要以闻一多的“三美论”理论来探讨小学生在诗歌诵读教学的一些规律,也充分强调了诗歌诵读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桂霞  李昕 《课外阅读》2010,(10):138-138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目标:1.运用朗诵技巧,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2.理解歌词大意,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3.感受诗歌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一、课型定位———配乐朗读鉴赏式二、教学对象分析1 虽然本诗立意向来众说纷纭 ,其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因而教学时从语言赏析入手 ,引导学生感悟它高度的形式美 ,应是可行的。2 高二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 ,通过反复吟诵名篇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三、教学目标 通过咀嚼、吟诵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 ,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五、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六、教学方式1 声画同步 ,视听一体 ,营造诗意氛…  相似文献   

12.
周伟玲 《文教资料》2011,(12):60-61
诗词教学必不可少诵读,因为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在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中字音、停顿等基础知识问题,而且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把握意境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预初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想提高预初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领悟能力,引导他们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方法尤为重要。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了一种通过四步诵读法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理解领悟能力的有效途径:示范朗读,感受诗歌;自主朗读,理解诗歌;美读吟咏,品味诗歌;熟读成诵,感悟诗歌。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品,对诗歌进行学习和把握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诗歌学习及教育方法,在学习诗歌时应用诵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诗歌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诗歌诵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余燕 《甘肃教育》2003,(7):46-46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因此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要把握的重点。如教学江苏版中的《大海睡了》这首诗歌时,如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风平浪静、明月高悬时的大海美丽晚景呢?我从激发学生情感人手设计这堂课,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诵读教学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对初中生而言,空洞的理论指导是无可裨益的,唯具体操作策略方能导入正轨。下面,笔者以《乡愁》为例,说说诗歌诵读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有一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把诵读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头,而没有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里面,学生读起来一头雾水,教师责怪学生没有读出情感来。针对这种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改进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理解再诵读再理解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则。旨在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与深入思考,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诵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品味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有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