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曹刿论战》的两点看法徐志才《曹刿论战》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历年来,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较多,意见各异,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仍需探讨。第一个问题,《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记人?从许多资料看,有的说它侧重于记事,有的...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4.
运用逻辑知识分析课文,把课文中准确的概念、严密的判断、合理的推理等等分析清楚,是为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以《曹刿论战》为分析对象,试图根据古典记叙文的特点,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尝试,不一定妥当。《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加得好,它概括了全篇文章的中心——论战。作者紧紧围绕“论战”来谋篇布局,选择材料,集中笔墨写了曹刿论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一文,对“公问其故”的“其”未作注释。而一些参考资料的注释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打胜仗”,一是指曹刿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和驱车追赶齐军与下视登望的事。后者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7.
(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主题《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曹刿论战》的解读,分析了曹刿的平民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10.
备课资料作者《曹刿论战》是从《左传》摘录出来的短文。《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有人考证,《左传》的作者是战国初期人。背景《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齐强鲁弱,齐大鲁小。在齐鲁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参考资料也认为,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2.
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课文通过对曹刿谈论战的准备,指挥战争过程的记叙,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政治条件,抓住战机是指挥战争的关键。其实,通过对《曹刿论战》的仔细品读和对相关内容的深入挖掘,使我们深深感到,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公元前684年发生了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借口鲁曾干涉内政,发动了战争;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精巧,剪裁得当,语言精炼的特点。结构精巧。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并与他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主动请求晋见鲁庄公,作者写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语。“肉食者鄙,未能…  相似文献   

15.
《曹刿论战》篇幅短小,人物事件集中,字词障碍不大,学生凭借注释可以大体读懂,所以课文分析切忌支离破碎,宜于提纲挈领,字词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教学时,立足于因势利导、启发思考,于双基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进行逻辑条理性的训练和分析归纳、联想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杨坤 《学语文》2003,(4):36-3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文章除了正面描写曹刿的远谋、沉着、冷静、果断外,还用鲁庄公作侧面烘托他的军事才干,使曹刿这一形象丰满感人。对文中的鲁庄公,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国君。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故事有很多,有的侧重于写事,比如《虎门销烟》等;有的侧重于写人,比如《郑成功》等。不管是写事还是写人,人和事都是交集的,写事的文章需要人物的活动去推动,写人的文章需要事情体现其人物形象。由此带来教学上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实现写人与叙事的结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极具思辨性,更具挑战性。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想法。一、巧挖课文空白,练笔中将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