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第令”课本注释为:“借,即使。第,仅。令,即使。”我以为把“借第令”分而注之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是一种语词的复用现象。仿如: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  相似文献   

2.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篇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演讲辞。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两个称呼,动之以真情“公”是对对方的敬称,此一称呼,提高了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九百多人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人格尊严,也表明了陈涉对这批“闾左”之人的尊重与肯定。“壮士”一词,唤醒了“谪戍”之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令他们热血沸腾,油然而生壮士之雄心,欲行壮士之壮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两个称呼,动之以真情,拉近了彼此的心。二、正反…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陈涉世家》一文,其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的注释有误,一是不能随意增词,二是"藉第令"是同义复词,不必分开解释。因为同义复词产生误注误译现象较多,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一文中有“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这样一句话。对“装药实弹”,课本注作“装好火药,上好子弹”。我以为这条注释不够确当。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数词的连用要比现代汉语数词的连用作用多,古汉语数词的连用主要有以下作用。1.可表示分数。如:(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一句“便言多令才”,教材的注释为:“[便(bia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便,敏捷。令,美好。”笔者不同意教材对“便”字的注释。“便”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bian,pian  相似文献   

7.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8.
“资之”解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教材对“资之”的注释是“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把“资”讲成“出钱(悬赏)”,有值得再研究的必要。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末,“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替如姬报仇了。这不但有损于“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也违背了  相似文献   

9.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发动起义前的一段简短却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战前动员演说。它极大地激发了900多名谪戍渔阳的闾左的壮志豪情,成功地引发了中  相似文献   

10.
一、如姬资之三年(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课本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联系全文,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包括“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孔明挥泪斩马谡”三个部分。写的是魏、蜀两国以陇西的街亭为中心的一次大战役。这是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次大战役。本来,初伐中原的战火一点燃,由于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3.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这句话出自《晋书.郭崇韬传》。对句中“射钩”这一典故比较熟悉:指管仲射齐桓公的事,借指旧怨。当时不理解“斩祛”的意思,通过查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8.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19.
“夺”与“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而且“众莫不知”,上官大夫欲“强取”据为己有,岂非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  相似文献   

20.
《论积贮疏》(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可以为富安天下”一句,课本注释是“(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为,做、形成。富、安,指食用充足和政治安定。”对此注释有三点值得商榷:(一)“可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二)注“为,做、形成”,译句中“为”的意思不见了,可以吗?(三)“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为”的宾语,还是同“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