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回顾,总结其经验得失,理清当下诗歌创作的策略思路,认为21世纪中国诗歌应坚持朦胧诗的使命意识与第三代诗生命意识的融合,建立个体情思与群体意向的关联,寻求娱乐性与使命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情思与智性兼备的诗意空间,使以诗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汉语诗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回顾,总结其经验得失,理清当下诗歌创作的策略思路,认为21世纪中国诗歌应坚持朦胧诗的使命意识与第三代诗生命意识的融合,建立个体情思与群体意向的关联,寻求娱乐性与使命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情思与智性兼备的诗意空间,使以诗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汉语诗歌。  相似文献   

3.
新诗创作从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践行新课标理念,教学可按照“四步法”进行:情感立意,确立诗歌的主心骨;优化内容,择取抒情的着眼点;推敲形式,调整审美的艺术感;个性润色,雕琢细节的雅致化。根据文体特征,新诗写作要回归诗歌本身,体现其特有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音韵之美。教师可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搭建诗歌创作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诗心、诗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新诗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繁而不荣"的诗坛现状,反观历史、以史为鉴无疑是明智之举。新诗在发展,"变"是其根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常"的存在。回过头去透视台湾葡萄园诗社"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新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事实"与"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个解不开的纽结.中国新诗至今所面临的强势敌对状态显然与这一纽结的无法化解直接相关,新诗的困境就是这种强势敌对状态所滋生的产物.新诗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呼唤一种成熟的新诗文化,是我们在回顾新诗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新诗标准的确立、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三个因素息息相关,这是形成新诗文化的前提.新诗之"新"文化性质的复杂性是由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型所造成的,其中纠结着由现代性所引发的复杂文化矛盾.新诗的文化困境需要在文化内部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式,这可以归结为新诗文化的建设.建设成熟的新诗文化既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经之途,又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界的革命取消了传统诗歌样式的合法性,白话新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五四"白话倡导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拒绝传统的偏激,使其"发难者"的理论倡导与具体创作者的写作实践之间存在着不短的距离。大多数新文学作家在理性上认可新诗的合法地位,但在个人情感上仍难以忘怀于旧体诗词的书写。新诗与旧诗的共存状态,不仅有外部环境的推动,而且是诗歌内容、形式、语言等本身的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8.
当今流行歌坛颇为流行中国风类型的歌曲,尽管歌词的创作远不及古代诗、词、曲、赋的创作那么要求严格,但仍继承了古诗词曲赋的部分创作手法和技巧。本文简单叙述了当代歌词与古诗词的渊源,分析歌词创作从语言特点、内容形式、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等方面对古诗词的借鉴和传承,论述古典诗词对现代歌词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爱的哲学是泰戈尔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为“五四”人认同并接受,影响了五四诗歌爱的主题书写。其影响是多层次的,有童真爱、母爱、自然爱,有男女之爱,有泛爱等。泰戈尔爱的哲学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11.
虽然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并不在高考要求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现代诗歌,我们还是不能等闲视之、轻轻放过。如果能够针对现代诗歌的特点,适当为学生"去门槛"、"造台阶",那么看似无用的现代诗歌教学,会在日后显现出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实践表明,创作与鉴赏从来不分家,创作对于细节的追求,会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因此诗歌鉴赏的入门,应该从创作练习开始。  相似文献   

12.
13.
邓国辉 《教师》2020,(4):35-36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小学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的拓展教学古诗词创作教学的角度,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探究小学生古诗词创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其诗歌创作水平产生了较大限制,使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书写显示出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胡适开始对新诗的尝试,新诗创作就在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拉开了它的第一幕。尔后,郭沫若、朱自清、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化战将们都开始了新诗的实践。在传统古体诗词的笼罩下,在众人的不理解之下,他们开始了艰难而又曲折的新诗历程的寻找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报刊媒介的角度考察新诗的传播,立足于诗内,从新诗本体与新诗理论建设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在“五四”新诗传播活动中报刊对新诗传播的影响。这为我们全面理解“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艺术歌曲词典雅、曲精致,词曲搭配的相得益彰。许多优秀作品被选入高等院校的教材,并成为声乐学生经常要唱的曲目。要使这些作品由精致变为生动,并且赋予这些优美作品“生动的生命状态”,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需要演唱者对整首歌曲作品感同身受;再熟练运用演唱技术,对作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上篇:中国新诗的现状与走向刘波:罗老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交流关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的话题。现在,有些人持有一种观点:现当代文学史上,诗歌的成就要比小说大。您对这一观点怎么看?而相对于小说家来说,诗人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之心,他们更纯粹一些。您认为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9.
魏一媚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20-121,126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骆寒超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他一生热爱新诗,研究新诗,创作新作,致力于中国诗学的探索,著作等身。着重分析他的新诗研究及新诗创作道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学习并阐释他的诗歌本体论,为更好地领会、宣传、发展新诗作出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