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南京栖霞山上的栖霞寺,就是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众多的寺庙当中的一个,至今依然香火旺盛。每年秋天,霜露既降,木叶染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春游牛首,秋游栖霞,早已成为南京人的一个风俗。可是,回首一千五百多年前,那时的栖霞山还叫做摄山,山上也并没有寺。要了解栖霞山的得名和栖霞寺的由来,就得从(明征君碑)谈起。(明征君碑)树立在栖霞寺门右侧,有一个碑亭覆盖着,四周用玻璃封闭,常年铁锁封闭,蛛网尘积,已难得近…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围绕南京栖霞山发现的一幅“飞天”壁画,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唱开了“对台戏”。《××晚报》说《中国发现“东敦煌”》,《××日报》则称《专家质疑“东敦煌”之说》;《××晚报》称《国际学者盛赞“东敦煌”》,《××日报》马上来个《考古报道莫炒作》;《××晚报》紧接着以《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专家细释“东敦煌”》、《“东敦煌”为何长期遭冷落》“辟谣”和反诘……一时间,关于“东敦煌”的“争论”变成  相似文献   

3.
素以“火炉”之称的南京,今年高温来得特别早。正当南京人抗击第一个热浪之际,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出现了一股“追星”热。自从紫金山天文台发布“彗木星相撞即将发生”的预报后,彗木星碰撞一下子成了人们、尤其是新闻界关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健康问题似乎从来没有成为如此被关注的社会热点。一篇来自北京的关于生活方式与健康问题的演讲稿,不经意间在古城南京引发了一场刮遍全城的“健康旋风”。洪昭光,一位优秀的医学专家。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健康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由此而为南京人所知。他的通俗易懂而又精彩生动的演讲,被人们用就灵”的最佳健康指导。 目前,南京人总把健康与洪昭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亲切地称之为“洪健  相似文献   

5.
朱安平 《新闻记者》2001,(10):62-63
在刚刚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 ,南京栖霞寺内的“千佛崖与明征君碑”名列其中 ,连同1988年公布的“栖霞寺舍利塔” ,这座千年古寺就有3处“国保级”文物了 ,足见其历史与艺术价值所在。几乎与此同时 ,正在进行的千佛崖石佛维修工程 ,发生了是正常修缮还是人为破坏的激烈争端 ,十分引人注目。痛心疾首诉“破坏”堪称这场舆论风波的肇始者 ,是66岁的退休地质高级工程师项长兴。这位长期供职于栖霞山麓的南京铅锌银矿的地质专家 ,对栖霞古寺及其文物的保护一直情有独钟 ,曾最早研究出“明征君”碑材系2.8亿年前石灰岩古…  相似文献   

6.
以栖霞飞天著称的“东敦煌”在南京发现,使中国西北部的华夏敦煌宝库,在东部地区得到呼应,引起国内外敦煌学者的广泛关注。敦煌学家们认为,栖霞飞天的面世,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更是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一段空白,揭开了敦煌文化是如何传到日本的“路径之谜”。 敦煌学研究专家黄征告诉记者,飞天从印度起源,经过阿富汗和新疆龟兹石窟,辗转传入敦煌,并逐渐向东传播。根据目前所发现、掌握的资料考证,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便开始传入新疆地区。大约在魏晋十六国时期,人们开始在甘肃等地区开凿石窟,从而把飞…  相似文献   

7.
带着书装给予我的遐想,我想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知名藏书家薛冰先生写南京的这本《家住六朝烟水间》,一定有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能够带给我不少轻盈的阅读惊喜。开卷后方知不然。原来怀着对自己生活了五十年的南京的深厚情感,面对南京历史化的被“强虐”和现代无知的“舍弃”,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他所发现和披露的历史真实,不能不让每一个南京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8.
民国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在主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期间,为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曾以栖霞乡师为中心,发起建设“栖霞新村”的乡村改造运动.在扫盲、生计、健康、村政、家事、休闲等诸多方面,为附近村民提供各种切实服务,使栖霞地区的乡村风气为之一新,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轶事     
王淼 《湖北档案》2010,(1):75-75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秋趋前笑道:“‘峰夹云上天’如何?”康有为闻言大喜,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又问:“你是何人?你能吟诗吗?”赵丹秋回答说:“雁荡山地灵人杰,能诗善词者,岂止丹秋一人。”康有为便对赵丹秋说:“寺前梅花盛开.你能吟梅一绝吗?”赵丹秋略加思索,随即吟道: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11.
朱安平 《新闻记者》2002,(10):41-43
南京人祖祖辈辈为拥有雄伟壮观的紫金山而自豪 ,任何一点对紫金山风景的损坏都会心疼不已。一个名曰“观景台”的建筑在紫金山顶突兀而起 ,南京人群起反对引发媒体介入 ,一时间成为这座古都最受瞩目的焦点。在舆论的干预下 ,南京的有关部门终于给了公众一个堪为满意的结果。两教师质疑规划局事情的起因源于去年的9月初 ,东南大学法律系承办海峡2001年两岸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 ,开会地点在中山陵风景区内的国际会议中心。参与办会的东南大学法律系顾大松、施建辉两位老师 ,在会议间隙陪同两岸专家学者游览中山陵风景区 ,在登临紫金山最高…  相似文献   

12.
朱煊 《档案与建设》2012,(10):55-56
长江之滨,金陵城内,盛开着一朵江南奇葩,它就是在南京舞坛上土生土长的南京小拉。小拉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在彩灯变幻的豪华舞厅,或是在空气新鲜的露天舞场,南京人最爱跳小拉。在北京、西安、沈阳、广州、重庆甚至哈尔宾的舞厅里,南京人总喜欢在大  相似文献   

13.
《南京零距离》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该栏目于2002年1月1日开播, 面向省会南京,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主要内容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孟非读报、观众热线、现场调查等构成。该栏目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真正实现了与电视观众的“零距离”,被誉为“南京人的  相似文献   

14.
翠萍 《图书与情报》2006,(1):126-127
2004年的南京教育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7月上旬,一家晚报记者刊出一篇《南京的“高考之痛”》,据说南京2004年高考录取比例列全省倒数第一(一个月后发现此消息有误),记者将此称为南京“高考之痛”。这一有倾向性的报道一下子就把市民“参与”的情绪煽动起来了。有报道引用学生、家长的话,纷纷指责教育局不抓升学率,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和高考无关的活动,耽误了学生的时间。顶不住民众压力的教育局终于不,得不“与时俱进”,做出了一个他们多年咬紧牙关都不肯做的事:星期六上午补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古语:“藏书胜藏金。”解放前,大大小小的私人藏书楼遍布各地。在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就要数“泽存书库”了。它创设于1940年,地点在南京颐和路2号,陈世容为馆长。这幢毫不起眼的三层楼建筑物,对大多数南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也许唯一能引起路人注意的是它灰色的大门与高墙连成一体的那种看守所式的神秘感。这座不等边多边形三层藏书楼,建筑面积有3540平方米,当时有书库12个。这座藏书楼为汪伪政权的内政部长、江苏省省长、考试院院长陈群私人所有。他把祖传的珍贵古籍,全部收藏在兹,取“先人手泽存焉”之意,定名为“南京泽存书库”。在南京沦陷期间,泽存书库先后用了5年左右时间,千方百计收购、典藏了珍贵古籍达40万册之多。陈群利用他特殊的  相似文献   

16.
汪开欣 《视听界》2001,(4):39-39,45
“栖霞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广播!”1995年4月28日,一个亲切、清脆的呼号划破长空,在广阔的栖霞大地、石城上空回荡。从此,南京栖霞区广电事业迈开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里程。而今6年过去了,站在栖霞山头,但见那高耸人云的发射塔台,遍布村村户户的广播电视网络和秀丽壮观的栖霞景色交相辉映,给家家户户送去无尽的欢乐。  相似文献   

17.
栖霞,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深秋时节,那称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的丹枫如火似霞,点染着古刹名山,点染着石城东北这410平方公里的龙蟠胜地。滔滔大江,依境东去;巍巍钟山。雄踞江左。更有“似燕临江飞”的燕子矶,江中碧玉八卦洲,闻名遐迩的中山陵、明孝陵、栖霞寺……犹如一串亮丽的瑰宝,把栖霞大地装点得分外端庄秀美。50  相似文献   

18.
朱永红 《新闻实践》2011,(11):42-43
乐清日报的“微新闻”开办两月有余,已经成为报纸最知名的栏目之一。记者出去采访,读者通常会说起近日报纸上哪条“豆腐干”新闻有趣。虽然,我们将模仿微博体的新闻报道文体命名为“微新闻”,但读者形象地将之称作“豆腐干新闻”。  相似文献   

19.
发现应该发现的。有一首诗说的很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似文献   

20.
李昕的北京摄影作品,所取题材,是“景”与“物”两类。在题材运用上,李昕大开大阖,颇有气势。如“景”,应有四时之景。李昕只取春与秋,以两季内涵概括北京四时之景。如“物”,北京至今的悠长历史,人文景观林立,李昕只取最新现代建筑与故皇城建筑。李昕的景物摄影,进行这种蒙太奇式的整合,是在表述对北京的一种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