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形象.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魔的本性、神的本领,更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这些女妖本身形象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处记载,是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的确证.更重要的是,今本<西游记>也是茅山全真道士(如闫希言师徒) 定稿的,"华阳洞天主人"即其稳称.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第一二回已经用隐喻暗示方法,透露出其"最终定稿人"是明代万历时的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该文按<西游记>隐喻暗示思路,再破译陈元之序言以及"镇元子"、"华阳洞天主人"的真象.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横跨文本中的镇元子艺术形象、序言作者陈元之和<西游记>出版前夕的"最后定稿人"舒本住三者之间的一种互...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作品中的神魔世界是世俗社会的幻化,故事情节是现实世态的巧妙组合,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世俗性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6.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软弱、胆怯、遇到各种凶险之事都是滚鞍下马,吓得战战兢兢,像个"脓包"样的唐僧形象,和历史中那个有执著的追求,有大胆的冒险精神,有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有豪气干云、气吞万里的高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描写他是一个凡人,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俗人所拥有的一切本能,一切俗念,一切举止他都具有,从而显示出他出家修行的必要性和改造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大量写"笑"是<聊斋志异>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手法多样的笑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真挚、丰富的情感.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对纯美人性的向往;二,对乖讹之情的否定;三,对浅薄之辈的嘲讽.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笑声的解读,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孤愤"之意.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全书或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了作者的人才思想。对于统治者,他期望他们能够识人重才,礼贤纳士,远离谗佞,赏罚分明;对于臣子才士.则希望他们能够举贤进才,不斥异己,施才尽责,除忧安民。在人才的培养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想方法与手段。而社会、时代、传统及个人的诸多因素,使作者在《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才观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东汉以前就已经传人中国。为了在中国扎根发芽,佛教经历了与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是佛教实现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我们提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时,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对中国语言的影响。文章以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为例,探讨佛教文化对其语言艺术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短篇小说《六月演奏会》中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 让两名儿童来讲述发生的故事.透过这样不谙世事的儿童眼光, 男权压制下女性生活的压抑被儿童不经意间揭示出来.而这一点似乎也正是作家创作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图像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产生的原因及其美学意义与文化价值.按照时代顺序、地域分布和艺术风格,将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作品,分为8大类:1.佛教初传时期,形成“河西三样式”;2.剽悍的西北民族塑造出雄浑强健的“后秦风格”;3.北魏早、中、晚期,在复杂的周边环境的熏染下形成三种形态各异的风格;4.东西两魏,既不同于北魏,又两相迥异;5.北周佛像充满着新生政治集团的朝气;6.新一度的大一统,使隋代出现巨佛崇拜;7.大唐由盛转衰,经历四个不同阶段,佛教造像各有千秋;8.宋代俗世化的佛教,使造像艺术充满了人间情趣.  相似文献   

16.
释道安是我国魏晋时期一位有名的佛学大家,其先后整理和组织校译了汉末以来混乱而粗糙的佛经典籍翻译工作,他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原则也成为后来译经工作所遵从的规范教敕。他的德行和学识独步一世,无论是对于汉末以来佛学的融汇传承还是对于僧教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都为后世开辟了一条独立而崭新的道路,实有承上启下的伟大作用,因而了解他的佛学思想以及实践活动对于认识中国佛教思想的传承演变也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古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播 ,将古代印度的子故事与艺术传入了我国 ;又经千年流传改造 ,逐渐本土化、世俗化 ,最终融入为中国的廿四孝之一。子故事与艺术的流变 ,表明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 ,我国传统文化能以我为主 ,扎根本民族原有文化 ,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进而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回顾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概念形成历史的基础上,反思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观相背离的典型现状:1)过分注重技能学习和体能增长,忽视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2)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大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3)远离大学生活,偏重学科世界;4)高校体育教学预留给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狭小。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与终身体育的关联在于,首先,体育教育生活化实现了体育的最高目标一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体育教育生活化是促进体育生活化的催化剂;再次,唯有根植于生活的,方有可能是终身的。在此基础上,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视角,进一步明晰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佛家养生思想关于人体健康的观点进行了解读,结果表明:佛家先哲的养生思想与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有很多相同点,它主张的养心、养形、养气与现代体育主张的自我身心调节、和谐自然、适度体育运动相一致。将佛家特有养生思想批判地吸收到现代体育养生实践中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公民的个体素质提高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沉寂于荒山野壑1500多年的邹城“四山”摩崖刻经,清代黄易发现后,震动书界,被奉为震古铄今的“绝诣”。四山摩崖刻经书法对当代书坛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精神境界的缺憾,不可小觑;艺术真诚的缺失,亟待回归;文化素养的缺略,有待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