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浪漫的月光下.悠悠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乐声。它如注如诉,如梦如烟,诉说着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粱山伯与祝英台》。  相似文献   

2.
夜色如水。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拐过一个路口,走近一处居民区,突然耳边有乐曲传来。轻轻的,舒缓的,是那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乐曲消融在夜色中,弥漫在空气里,让人无法躲闪,无法回避。摄人心魄的音符从四楼的一户窗口连绵不断地流出来,在这样的深夜,是那么的忧伤与缠绵。我呆呆地听着,再也无力迈开脚步,一任那乐曲潮水般涌来,淹没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3.
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乐声。它如泣如诉,如梦如烟,诉说着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寂静无声的短暂空白后,从遥远的天际隐隐传来了几声丁冬、几声啼啭。不久,一段悠扬舒缓的旋律出现了,像舒展的轻纱飘过,似细细的溪水淌来。  相似文献   

4.
5.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称得上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人们总喜欢把其说成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的成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文化底蕴和成就模式,在价值评判中不可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音乐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它和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一样,都是世界灿烂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同样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7.
少时听母亲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心中每起郁郁不平之气,既为梁祝两人爱隋之坚贞而钦慕,复为其事之不成而感恸。尤其是祝英台被迫出嫁于马文才,花轿经过梁山伯坟前时,祝英台哀祭梁兄而坟墓突然开裂,祝纵身跃入其中,遂成粉蝶一双,翩翩飞舞,望空而逝,令人铭记不忘,叹为绝唱。  相似文献   

8.
该文章从《吉祥三宝》歌曲中探求音乐中打动人心的东西,从旋律和歌词的角度入手,从美学的观念出发,证实《吉祥三宝》的美是真实自然之美,不仅是美的本质的体现,较长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愿望,也是时下审美的重要尺度和欣赏主流。  相似文献   

9.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传授语言、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文化认同问题。如何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教学可以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本"与"型号"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同学派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于音乐表演艺术而言,同一首作品在不同表演家的表演中,版本是不相同的。在同一表演家的不同次表演中,版本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各种版本是否具有合理性?就五位演奏家对《梁祝》的不同演绎,引发对文本与型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13.
小提协奏曲<梁祝>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成功不仅有作曲家的辛劳付出,更有许多幕后英雄的默默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学意蕴属于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周同宾的《天籁》不凿斧痕地将这三个层面和谐统一。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作引导读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积极探求生命价值的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一、音乐问候,分解难点(一)师生问好,自然开场师:(打开电子琴自动伴奏,有节奏地说话,语气中充满了兴奋与快乐)我是万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五六班的同学一起来上课,同学你好!同学你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课堂。同学你好!同学你好!我们一起把歌唱!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由李安导演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影坛大获成功,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伴随着影片的成功,电影中那优美动人的电影音乐无疑提升了此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唯美品质。由谭盾为此部作品所创作的电影音乐不仅为该片争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及"最佳主题曲"奖的荣誉,同样也是中西音乐结合的成功典范,而与著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深度合作在国际乐坛也引起了巨大轰动,大提琴音乐无疑是这部音乐作品中的"灵魂",它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寓情于声,可以知文会意。本文以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学文言文《天籁》一课为例,从文言诵读的角度出发,透视名师课堂中是如何创造性地借助文言诵读,还原文言的语感、复活文本的情境以及唤醒学生读文言文的真切体验。以此带给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启发,唤醒文言诵读得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作品《梁祝》的赏析,阐述了音乐欣赏的过程,方法及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冯永堂 《现代语文》2006,(12):77-77
《林中之死》是安德森写作风格完全成熟的象征,其娴熟的技巧使故事情节的编排发展既错落有致又不落痕迹,是其写作风格的最好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