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丽 《新闻世界》2022,(5):67-70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准确的策划是做亮人物报道的基础和保障。本文结合《劳动午报》报纸人物版、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和APP客户端的报道实例,从内容、栏目、体裁、平台四个角度分析人物报道策划,提出了相同岗位中寻找不同特质、将“旧人物”与新热点链接增强时效性、人物要有人情味避免“高大全”、设置多个栏目增加报道精准度、围绕重要节点策划系列报道、巧妙运用新媒体丰富报道内容与形式等做好人物报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3.
景晓黎 《视听》2016,(12):143-144
人物新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广播媒体对影响较大的先进人物,通常会先报道新闻人物,紧接着围绕人物进行追踪挖掘,做好人物新闻的专题报道。一篇优秀的人物新闻专题应该有温度有灵魂,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善于挖掘讲好新闻故事的力量,提高受众对人物新闻专题报道的兴趣,让他们可以从人物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相关的借鉴、启示、提醒和教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人物报道是受众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新闻体裁,办好人物报道栏目对媒体来说甚为重要。人物采访是做好人物报道的重要环节,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人物采访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人物采访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人物专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鲜活的,是有感情的,也是复杂的。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人,在专访中,落脚点要展现人物的性格,显现人物的人格魅力。电视新闻人物专访通过主持人和人物双方以放松心态、谈话的方式进行真实自然的交流或交锋,扩展新闻事件的思辨空间。对人物命运进行层层的剖析和挖掘、故事化的报道,使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获得浓浓的人情味并使围绕新闻人物的事件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6.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2):63-64
人物报道,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专稿、人物专题)。人物消息就是用消息这种短小简洁的形式报道人物;人物通讯篇幅要比人物消息长,它要求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手法把人物写活。  相似文献   

7.
每一篇人物通讯,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不同的风格。如何开头,从何落笔,要因人因文而宜,要写得有自己的个性。人物或豪迈,或欢快,或悲壮,或沉郁,或愤怒,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人物语言是人物个性的一个部分,只有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了人物的大量语言,才能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刘禹锡有诗云:“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要淘出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语言,需要下艰苦的、浩繁的功夫,了解社会上各色人的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形式的不同语言习惯和风格,进而熟悉我们所要报道的对象的生平事迹、爱好憎恶…  相似文献   

8.
杜友君 《出版广角》2016,(19):88-89
《媒介叙事》以《环球人物》和《时代》周刊的国际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广泛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背景,对国际人物报道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为改进对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和《劳动者之歌》各50篇新闻报道,对比二者在人物报道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走转改”活动下的劳动者新闻较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贴近”:更贴近群众——广深化的人物选取:更贴近实际——平视化的报道角度;更贴近生活——立体化的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赵淑萍 《青年记者》2012,(18):15-16
时政新闻中的人物经常是政党、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人物,他们的身份体现了新闻价值要素的显著性.以新闻价值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显著人物进行的活动往往能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媒体报道的着眼点是以人物的出现为报道主线,报道内容围绕人物的活动展开. 以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就是:时政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对于构建国家政府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帆 《记者摇篮》2006,(11):26-28
张严平是近年来以人物报道见长的记者,本文以她9篇有代表性的报道为范本,分析了其人物通讯的结构艺术。开头用倒叙引出主人公;主体部分结构多样,大体上遵循首尾呼应、纵横交错的原则;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同时每种结构方式又是为真切的表现人物内心的需要,真情实感贯穿其中,使报道具有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时加强人物报道,有利于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平凡英雄,而传播力会对人物报道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人物报道传播力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探究过程中先分析了人物报道、传播力的概念,之后分析了新时代人物报道的特点与提升人物报道传播力的策略。在分析后发现,人物报道具有典型人物平民化、报道内容新闻化、传受点评互动化等特点,若想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就需要精选身边普通人、着眼生活普通事、引用性格鲜明语言并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物报道,充分展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相似文献   

14.
盛芳 《新闻爱好者》2007,(11):16-17
当前不同类型的报纸在选择报道对象和报道方式上,都积极切合自身的风格和立场,实现了一种良性的自觉分工,使得不同类型报纸的人物报道各有千秋,个性鲜明,即使是在对同一人物的报道上,不同类型报纸的报道角度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张立强 《新闻爱好者》2011,(13):104-105
作为卫生专业报刊,医学人物的宣传报道是其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人物与其他新闻人物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每一个被宣传的人物都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其闪光的精神;不同的是,医学人物是专业人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专访与其他报道类文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专”字上。它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采访,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加以实录,穿插一些现场实况和背景材料写成的。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第一、明确目的选好专题。专访是对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专门访问,所以人们通常习惯又将它称为人物专访。它与人物通讯不同。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是新闻人物,而人物专访虽然是对人物的访问,但它并非专门报道人物本身。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对人物的专访,或报道某一人物,或…  相似文献   

17.
李静 《东南传播》2011,(4):15-17
随着时代发展,都市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逐渐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在其报道对象、报道特点及价值取向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倾向,以《华商报》为例分析得知,其中在报道对象上主要关注女性、老人、大学生、名人、残疾人、农民、弱势群体等,主要聚焦于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底层普通人的命运。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都市报的人物报道对象从对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报道,逐渐地过渡到了对普通存在的人群的关注;人物报道理念转变到了向人的回归——注重人、人性、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盛芳 《当代传播》2007,(6):126-127
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日本著名报人森本哲郎曾说过:"极而言之,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①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物报道一方面以具体人物为线索,可以挖掘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同时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见证人性的光辉,把握社会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2007年6月22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博士在武汉作的"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专题报告中甚至提出人物典型宣传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的论断.多年来,人物报道在写作手法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操作规范和修辞策略,不同媒介、不同的人物报道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做电视新闻.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物报道。让所报道的人物呼之欲出,与众不同,给受众留下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渴望做到的。但是,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要真正做到“千人千面”,不妨从人物的形象、语言、细节人手,来彰显人物个性,使人物报道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