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史记》中“午”、“景”等 1 5个词语的古今释义作了研考 ,纠正了古今释义的错误和偏颇 ,亦对《史记》中的文字讹误做了校勘  相似文献   

2.
《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有“客儿罕荅忽塔”(“ker qandaqu ta”)一词,其旁译为“怎满立的您”。海内外《秘史》学家对这一词的解读大相径庭,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亦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罕荅忽”为被动态形容动词,紧随其后的“塔”则为表示这一形容动词第二人称复数的附加成分;其旁译“满立”乃误,应校勘作“被满意”为宜。  相似文献   

3.
郎文行 《文教资料》2013,(32):40-42
1980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本影印的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凡有关校勘处正文.沿世界书局本之旧,均以“A”标识以示区别。然就《札记注疏》而言,“A”的标识与阮刻本“。”符号标识的原貌已大不相同。阮刻本原貌只在底本讹误类校勘记和底本存疑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标“。”符号;而在底本正确类校勘记对应的正文处、底本讹误但经过校改的正文处,一般不标“。”符号。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史记校勘记》虽称精审,但亦存在不少问题。今以《乐书》为例,对其进行校勘补正。  相似文献   

5.
王初桐词论《小嫏嬛词话》集中反映了王氏对浙西词派词学观的继承,然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王初桐对浙派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包括词以“自然”为宗,求“雅”亦重“情”,尊南亦重北,标立“第三派”的同时亦兼重婉约与豪放,对浙派圭臬《词综》《词律》的修订校勘。同时,王初桐在词论中表现出浙西、常州二派合流的思想倾向,对后世词话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笔者对他的新的校勘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早期抄本多为“过录本”或“再过录本”,错字、白字,脱漏讹舛的现象严重,这就给今日的校勘者带来很多困难。综合目前出版的各种《红楼梦》“新校本”的校注情况,列举其中校勘存疑实例20处,认为作为《红楼梦》的校勘注释者,应该做到既要“通今博古”,更要“心细眼明”。  相似文献   

8.
芮文浩 《文教资料》2011,(14):109-110
张元济先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是极为重要的学术著作,商务印书馆整理本的出版揭示了《史记》的众多异文,然整理本摘《史记》之文时有讹误,张元济先生的校勘成果尚存可商之处,整理本亦有新误。  相似文献   

9.
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前人多有校勘考订,近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卢振华先生点校《南史》又综合前人成果,并作了进一步审慎精密的校勘考订工作,纠误补漏,多有创见,诚为迄今所见之精本。今阅点校木《宋书》、《南史》,于其中有疑问者,冒昧作献疑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误改 1.《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附景素传》又夺景素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1816页) 按点校本《校勘记》(以下简称《校勘记》):“‘镇北’各本并作‘征北’。按上云‘进号镇北将军’,则此‘征北’亦当作‘镇北’,今改正。”原《宋书》各本皆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大学版《郁达夫全集》恪守“严格尊重原刊,真实再现原貌”的原则,在编纂审校过程中,对原刊文字作了尽可能客观的判断和还原;同时,此一个案亦让人确信,新文学典籍也需要校勘,也需要“考证”,这不是一件让等“古”而下之的现当代学人羞于启齿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对六卷本《金楼子》之校勘,自四库馆臣以来,代有其人,而全面整理,且成绩最著者,当推今许选民《金楼子校笺》。但《校笺》亦颇多可商榷之处。本文就其标点、校勘之失误,举10例略加辨正。  相似文献   

12.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藏书家劳权毕生校勘历代词籍的数量多达50余种。他以“校存异本”为原则,主要利用对校和他校两种方法,综合调动校勘资料,所校内容十分丰富,尤以“校异”和“补脱”最为突出。经他校勘的部分词籍后来辗转为词学家所见,为《彊村丛书》《全宋词》等现当代词籍文献的编纂与校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考证》是四库馆臣审阅《四库全书》的总校勘记,目前可见的主要有两个版本:武英殿聚珍版、文渊阁本,两本的书目存在差异,对部分图书的著录亦有出入;殿本共校勘图书1096种,其中有18种未被《四库全书》收录,4种列入《四库全书》禁毁书目。  相似文献   

15.
《文选》诸本中,列有校文的是《集注》本、明州本、建州本、秀州本。其中“骚类”校文,甚有助于《楚辞》文句的校勘。余撰《〈文选〉“骚类”校文释证》一稿,以《文选》诸本互校,又以《楚辞章句》各本、古注类书等所引以及古今学者的校勘成果参校,于《楚辞》文句校释,或有所补正。今录八条,以向方家讨教。  相似文献   

16.
以今通行之《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为校勘对象,取历来《汉书》之主要版本北宋景祐本、明汲古阁本、乾隆武英殿本、王先谦《汉书补注》对校,并结合《汉书》体例、《释文》所载经书文字音义等,比勘同异,权衡比较,最终证明通行本《艺文志》“桑毂共生,大戊以兴;鸲雉登鼎,武丁为宗”一句“毂”当作“毂”,“鸲”当作“雊”.至于致讹原因当与文献流传及文字音韵流变等历时性因素有关,此误亦反作用于文献之理解与阐释,可谓一字之误,关乎宏旨.  相似文献   

17.
杨明照先生被誉为“龙学泰斗”,他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在“龙学”界享有盛誉。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文字校勘较早地运用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其中与唐写本相涉篇目多据以迻校,复奠以按断。他在对自身“校注”系列的不断增补和修订中,对唐写本的运用也愈加充分,创获颇多,在“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潘重规、林其锬等人都在各自对唐写本进行整理的全校本中多次援用杨校,杨明照在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漫说《艺文类聚》的“事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文类聚》的部分条目之后,注云“事具×部×篇”,意谓该条目还应参看×部×篇的有关条目。“这是《艺文类聚》在体例方面……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潘树广《艺文类聚概说》,载《辞书研究》1980年第1辑)然对此鲜有专门详细论及者,校勘家似乎也未给予应有的注意,故现在流传的《艺文类聚》中,“事具……”部分仍有不少舛误。有感于此,笔者便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艺文类聚》为据,略加探讨,成此小文,以饷同好,就教大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艺文类聚》,是由汪绍楹先生校勘的,用功精审,其“事具……”用小字排印,醒目便识。笔者初步统计,有“事具……”192条,分布在30部109篇中。“事具”也作“事见”、“见”、“已见”、“亦具”,或简作“具”。完整正确地标明“事具×部×篇”者52条,只正确标出“事具×部”者46条,只标出“事具×篇”而无误者10条。以上三类,均可借目录为中介较  相似文献   

19.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张惠言学术生涯早期的《七十家赋钞》体现出常州学风的特色。《赋钞》选赋重《文选》,评点时关注清代《文选》学家何焯的言论,选赋断自六朝亦受萧统的影响,而好《文选》正是常州士人对乡贤及其著作的推崇。《赋钞》重版本、校勘、目录学,亦是受到在此长期讲学的校勘家及目录学者卢文弨开创的风气的熏陶。《赋钞》评点赋作喜以比兴的方式探究君臣大义,也是得益于常州庄氏今文经学的启发。《赋钞》是一部文学选本,同时也开启了作者后期学术研究的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