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打造一支过硬的,能适应课改需求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永恒的课题。“怎样才能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新形势.并抓住课改这个机遇,使学校快速发展?”是当前我们每所学校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的解决,我校提出要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促进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当然,校本教研是与新课程相伴而生的,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2.
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由于校本培训的灵活性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范围广,全校教师都能参加,没有资金和时间的限制等,因此校本培训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应运而生的校本培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本期课改在线应读者要求,我们就“校本培训”中的一些问题,组织稿件,以飨读者。如果您对校本培训有新的体会和见解,或您所在的学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欢迎您来稿。  相似文献   

3.
校本培训要注重重构、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课改的要求和教育创新的需要,传统的教师校本培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只要适当改进,进一步落实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研讨,采取新的培训模式,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4.
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由于校本培训的灵活性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范围广,全校教师都能参加,没有资金和时间的限制等,因此校本培训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应运而生的校本培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本期课改在线应记要求,我们就“校本培训”中的一些问题,组织稿件,以食记。如果您对校本培训有新的体会和见解,或您所在的学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5.
●校本研究应注意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错位《湖北教育》2004年第23期发表评论员文章《课改:呼唤有效的校本研究》,指出对校本研究在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错位,将会导致校本研究的低效甚至无效,使课改难以深化。认识上的误区表现为:泛化——认1.—为“统一进度”、质量分析”、讨论教材教法”等活动就是校本研究,没有抓住校本研究所特有的解决问题、改进行为的核心,使校本研究缺乏针对性而导致低效。2.窄化——认为校本研究是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而把工—作、学习、研究本来是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分离开来,削弱了校本研…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催生了学校的科、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同课异构这一崭新的校本教研方式现身校园,很快就为广大教师认同,并且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黑河市从2002年9月启动新课程改革。2003年月,嫩江县、五大连池市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市试验区。到2003年9月,全市共有474所学校、1名教师、21351名学生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年多来,全市以通识培训为基础,以校长培训龙头,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以创办特色学校为破,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全市形成了一“课改搭台、全员唱戏”的新课改氛围。在整体推进新改的同时,我市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突出校长培训,打造课改领路人队伍新课改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靠的是校长,靠是教师。没有课改的校长,就没有课改的教师,更没课改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要注重重构、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课改的要求和教育创新的需要,传统的教师校本培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只要适当改进,进一步落实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培训与被培训之间的互动、研讨,采取新的培训模式,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造就一支专业素养过硬、能适应课改需求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生发的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学校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融为一体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切合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受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学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对课改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成了课改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两年多来的课改试点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保证新课改实验不断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哪个地方、哪所学校的校本教研卓有成效,哪个地方、哪所学校的课改工作就生机勃勃。课改的实践同时证明,从课题研究切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正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促进校本教研为课改服务的有效抓手,因此课题研究成了很多学校支持课改实验、引导教师成长的平台。当前,新课改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融为一体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切合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受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学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对课改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成了课改的"瓶颈"问题。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师不适应的矛盾,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以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和专家、教师、教研人员互动为基本特征开展校本培训是推进课改实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素质。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则在教师,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亚克·德洛尔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我们把“培养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教师队伍”作为推进课改和校本发展的重要目标。课改在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机遇甚至惊喜时,也带给我们农村教师许多新的挑战。应该承认,目前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课改研究上,有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为了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注重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走专业发展之路。教师职位专业培训让我们立足学校,加强研究,促进自我提高。也就是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成就事业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校新的教研文化。一、明校本研究的内涵校本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海南)》2005,(4):16-17
“科教兴国”、“科教兴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为此.我们以课改为契机,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切入点。以校本研训为突破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县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今年秋季,我校走进了市地级课改实验区,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遇,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实施课改,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学校把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当务之急,看做头等大事来抓。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也随着校本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以教育科研课题切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科研活动,正是保证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抓手。课题研究已成为很多学校支持课改实验,引导教师成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旨的二期课改理念,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并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显得尤为关键。张堰小学近三年来进行“四段式”校本教研模式的尝试,通过这种模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课改以来,学校依据科学的管理和课改的全新理念,提出了崇尚人本,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立足校本,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一、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1.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要增强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颖 《辽宁教育》2014,(2):26-28
实施课改以来,学校依据科学的管理和课改的全新理念,提出了崇尚人本,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立足校本,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