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育公正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扩张已引起国人、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正关涉诸多领域,具有多个维度:从成因角度,有历史与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的、文化与道德的;从实现路径角度,有理念的、制度的、法律的;从主体角度,有政府的、社会的、学校的,等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和最高层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高等教育公正问题十分紧要。查阅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关于高教公正问题的一般性探讨很多,对高等教育公正的责任维度的探讨也大多聚焦在政府和社会这两个…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依据。正因如此,准确、慎重地理解公正意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着力于从国家、个人两个维度把握公正的内涵。从国家、阶级维度考察公正,引申出公正之阈限;而以人为中心的维度则推演出公正之无限。偏颇某一方面都明显不足,这要求我们将公正之阈限与无限结合,以期更全面理解公正之意蕴。  相似文献   

3.
一、男孩被边缘化:事实还是假设教育性别公正是教育公正诉求的重要维度,追求教育公正的实现,显然不能忽视教育中因性别差异带来的公正问题。多年以来,在女权主义的推动下,教育界一直在为实现处于弱势的女性教育的性别公正而孜孜追求着,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汗牛充栋。但近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许多男孩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阴盛阳衰的现象日趋凸显,很多男孩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被悬置、压制、忽视。  相似文献   

4.
社会角色既要求职业女性自立自强,又要求她们是贤妻良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处于职业与家庭的两难选择。如何才能让职业女性摆脱这种困境,本文从倡导社会性别公正、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强大女性自身素质这三个维度帮助职业女性实现职业与家庭的两全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理论是妇女运动发展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和两性不平等问题,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社会性别理论的价值追求在于从两性平等开始的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一理论在西方的思想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社会性别理论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已深入到国家各项立法、政策实践和社会管理活动之中。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重要的社会观念和分析工具还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首先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法学教育理论视野,逐步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6.
性别公正的出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实践、质疑、反思新中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对男女平等内涵的发展与注释。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提出从理念上把性别公正作为核心的价值诉求,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性别文化发展现状决定了实现性别公正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如理论层面上多种性别文化理论并存,大众文化领域尚未形成合力,政策法规中还存在很多不公正的方面。突破现状首先应从理论创新入手,坚持"一体"与"两翼"的紧密结合;其次要宣传与研究并重,在大众文化领域逐层推进;同时要引导和规制并行,建立全面立体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小知识:你能分清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吗?生理性别是你生来就有的性别,这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从妈妈十月怀胎开始,我们的生理性别就已经确定了。生理性别的根源是生物学,由基因性别和解剖性别来确定。一般来说,人类的生理性别分为男性、女性与其他,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前两种性别。社会性别是伴随着生理性别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特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从阶层、城乡、性别、民族四个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平等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就读学校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这检验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校教育质量也体现出城乡和民族方面的不平等,但一旦加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城乡和民族的影响不再显著;学校教育质量的性别不平等在城乡都不显著。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一所新创办的学校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创举中,寻找到"大生文化"发展的根脉。通过文化立根,确立办学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追求。通过文化赋形,建设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物态环境。从"大生德育""大生课堂""大生课程""大生管理"四个维度实施文化育人,滋养师生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一所新创办的学校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创举中,寻找到"大生文化"发展的根脉。通过文化立根,确立办学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追求。通过文化赋形,建设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物态环境。从"大生德育""大生课堂""大生课程""大生管理"四个维度实施文化育人,滋养师生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从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他(她)所接受的教育影响和得到的教育评价就多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学校,这样,孩子就开始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维度的教育影响和评价。随着学业的升高,由于考试和升学的社会压力,来自学校的相关因素会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作为人类具有永恒意蕴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亦是我们所积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维度之一。在我们积极求索作为公正的和谐社会实现路径时,将对程序正义的认识和追求提到相当的高度,视之为实现机会公正这一起点之后,达致结果公正这一保障之前的社会公正体系的中坚基石。本文通过分析程序正义的内在价值及其对作为公正的和谐社会的价值,以期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差别显著化的特征,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在这一形势下,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性别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性别平等与公正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文章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阐述性别平等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揭示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严重性别不公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男女都一样”和“女人味”是新中国诞生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历史节点上应运而生的时代语言,集中体现了这两个时期的性别文化特点。这两种文化价值导向上的分歧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冲突:既表现于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家庭教育目标相矛盾,也表现于学校教育目标中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对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潜伏于“无性别”的幼儿至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会明朗化,造成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其成才进程出现徘徊、停滞甚至逆转。为促进女大学生成才,性别文化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中性教育和性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两性视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永恒追求。笔者以一位学习者的身份,结合相关专家、教授的观点,从多个维度理清学校文化建设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力图体现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具备的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旨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男女都一样"和"女人味"是新中国诞生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历史节点上应运而生的时代语言,集中体现了这两个时期的性别文化特点.这两种文化价值导向上的分歧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冲突既表现于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家庭教育目标相矛盾,也表现于学校教育目标中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对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潜伏于"无性别"的幼儿至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会明朗化,造成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其成才进程出现徘徊、停滞甚至逆转.为促进女大学生成才,性别文化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中性教育和性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两性视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社会观念的形成与存在受到社会影响和个人建构这两个维度的作用。由此出发,个人基于生理/生物差异的性别心理—行为、性别关系、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社会针对性别的影响和个人针对性别的建构这双重作用力形塑的结果。在今天,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两分固化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自我重构和改建、社会重构与改建这两方面入手,开创一种新型的社会性别心理,促进社会性别心理从矛盾、冲突走向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不可忽视的因素和动力.大学社会责任的确立与履行,不应疏远文化,反而更应该融入其中.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美两国大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差异,并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两个层面和多种维度对中美两国大学的社会责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将有助于我国大学在未来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当这种促进大学社会责任的新文化能够真正贯穿于大学的政策、制度、理念乃至组织上下的时候,大学的社会责任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人们有着学校布局调整取向上的价值追求、调整程度上的理想学校规模追求、调整行动上的程序公正追求。而这些追求并不能单维进行,常常面临许多限制,价值追求往往伴以社会代价负累,理想学校规模追求往往面临家校距离限制,程序公正追求往往遭遇信息成本门槛。一种追求必须时刻关注其相应限制,否则,许多追求常常会背道而驰。学校布局调整成为了价值追求与社会代价、理想学校规模追求与家校距离、程序公正追求与信息成本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就义务教育阶段两性学生性别差距的现状来看,在全球范围内,男生与女生在入学方面已基本实现机会均等的目标,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条件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在教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在学习结果上,两性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性产出也存在差距。这些性别差距现象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和性别角色认知、家庭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性别观念、学校的资源设备和教师的行为观念、社会的性别文化及两性参与制度有紧密联系。对此,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组织与学者在塑造两性文化、政府规划方案、儿童早期干预、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改善学生的性别差距问题。我国已实现教育起点的性别公平,但在教育过程与结果维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距现象。对此,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