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出乡愁     
晓光 《大学生》2015,(8):58
一位博士春节返乡写的见闻网络热传,又有不少跟进的类似帖子,大部分的调子相同,延续鲁迅先生的《闰土》那样感慨故乡的沦丧。《闰土》对人们的影响太大,那里面浓浓的乡愁浸入我们的骨髓,当然它延续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学作品的乡愁基因。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学发达,到了近代,引进西方的学术后,各门学科开始建立。对故乡,不仅有鲁迅的《闰土》这样继承乡  相似文献   

2.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 ,于 2 0 0 1年秋季期开始使用。课本第 19课学生自读课《乡愁诗两首》 ,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同时选择了席慕容的《乡愁》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乡愁     
正席慕蓉的《乡愁》,让我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在心中经常朗诵,"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朗诵,让我挥泪,因为,这美丽的乡愁,使我想起我的美丽乡愁。我在城市读书,教书,生活,写作,已经30年,也就是说,我离开我的乡村故土已经30  相似文献   

5.
乡愁情结     
乡愁是一种萦绕心际、缱绻不去的思绪,一个终生追逐的梦,一首追忆、憧憬的诗。记得上大学时,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勾起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游子缕缕思乡之情。那份油然而生的眷恋情真意切。即使就读于美丽的花城,依然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感。这是一种质朴自然的想念故乡、亲人的由衷情感。毕业了,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短暂的欣喜、亲切之后,不几日回归之感荡然无存,漂泊感随着阵阵清风在夜里徐徐袭来。梦中又常回到花城,同学、老师的音客笑貌历历在目。真是“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度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乡愁就是这种排遣不掉的思绪。毕业许多年了,原来意义的乡愁已淡然。然乡愁依旧,变成了对过去生活的不能忘怀。慢慢地没有  相似文献   

6.
<正>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原乡,乡愁是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主题之一。年少时我们背上行囊,逐梦远方;数年后回归故里,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谢冕的这篇散文《消失的故乡》以“消失的风物”为线索,绘景传情、忆事抒情,曾经那故乡的人、事、物历历在目,如今却只能在梦境中找寻。  相似文献   

7.
<正>时间:2012年4月24日地点:山东省枣庄市舜耕中学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我和大家一起在这节课里学习、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大家看屏幕。齐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乡愁诗: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思念、对故土眷  相似文献   

8.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描写了一群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介于青年与中年之间的故乡出走者,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能力,但却始终怀着无法开解的乡愁,这乡愁的意义超越了"70后"的生活经验,是中国社会转型之后新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们普遍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的所有作品都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乡愁,从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到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小说中对处于异质文化笼罩下的华人内心文化冲突的关照,再到《台北人》中对故园的眷念,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到现在对重现昆曲繁荣的热衷,文化乡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10.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今年北京中秋晚会上,著名诗人余光中满怀深情地谈到乡愁,他说,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  相似文献   

11.
乡愁是雷平阳诗歌的一个重要主张,诗人的乡愁既饱含着对云南、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又有着城市化进程带给诗人的乡愁。带有功利色彩的乡愁主张成为雷平阳诗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乡愁     
岁月熟透故乡的季节启程的日子在身后倒下从此流浪的感觉浸透我的心我的魂浓浓的乡愁是烈性的高粱酒在起风的时候缓缓流过云端流回大山里的故乡醉倒了在村头守望儿子的母亲 端午感怀沧桑岁月曾因一个人很悲伤端午的鼓声哭诉着一个诗魂的溺亡热腾腾的棕子升起姊归浓浓的怀想江南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民俗的。而在这几篇课文中,几乎都涉及了乡音乡情,“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册《俗世画卷》选取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书写民俗、乡土文化和乡音乡愁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整合丛书内容,精选了《俗世面卷》第六板块中《乡音乡情》里的四篇文章,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导入环节,课内文章带入丛书内容引出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再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之后,教师深情表述:我们吃过了汪曾祺送来的鸭蛋,品味到了乡愁:喝过了琦君酿过的春酒,也感受到了乡愁。有人说,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些远赴他乡,天涯羁旅的游子们离开故乡的时候是豪情万丈,归来时却万斜乡愁。踏遍万水干山,阅尽人间万象,他们会埋藏多少欲说还休的心事呢?  相似文献   

14.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光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读这首《美丽的乡愁》时,曾经被它的清丽、惆怅和有些忧郁、怀恋的情结所缠绕,但却不知作者的丝丝乡愁从何而来。直到今天,翻阅了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蓉另一部著作《我的家在高原上》,才深深体会了席慕蓉这一美丽的乡愁源自于水草丰美的蒙古高原。这本书描绘了作者心中梦土的美丽与丰饶。翻开书的一瞬间,那炽烈的国家之情,那无语怅望的乡愁,那“流浪人的一颗憔悴的心”,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面前,浓浓地渗满了…  相似文献   

15.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读者广泛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触动媒体神经的热点话题。马年之初,《人民教育》刊文:"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笔者以为,"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一、何谓"乡愁"乡愁作为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和情绪体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家人故旧、乡亲邻里的思念;二是对故乡风物、旧事情景的怀旧;三是对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眷恋。前两者是形而下层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17.
乡愁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题记将一枚邮票贴在蜡黄色的信封上,随着风,飘向故乡那矮矮的坟墓。将一张船票递到船夫那粗糙的手上,荡着涟漪,和着笛声,漂泊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每一次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有说不出的愁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与《乡愁》邂逅是在7岁。我仍清晰记得在那个不谙世事、日日云淡风轻的年纪里,自己怎样读余光中、读他的《乡愁》。常常是拍着小手,又蹦又跳地念着“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对仗如童谣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正>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美好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或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段。什么是乡愁?可以说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写乡愁的诗人很多,古代的如李白、孟浩然、苏轼等,现代的如冰心、三毛、席慕蓉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是一位擅长表现乡愁的作家 ,解读他那些盛满乡愁的作品 ,可以领略他赋予乡愁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对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化的主线。余光中通过他的乡愁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