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2,(47):46-47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于平实之处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主动解疑、释疑,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读书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  相似文献   

3.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相似文献   

4.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5.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古人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则须疑”(张载《张子全书·学大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说的是读书。其实,读写同理,作文也须有疑,方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每天都在产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可惜大多数被轻轻放过了。“有疑作文”就是要激励学生去抓住这其中某一个最有价值的疑问去观察、询问、查考、思索,尔后写成作文。“有疑作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  相似文献   

8.
疑与读书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10.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也。”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人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台湾学者南怀瑾亦和陈献章有同样见解。他认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式阅读教学法”课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为研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子语类》卷十)。表面“无疑”,并非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探索,这时的“无疑”是学习兴趣尚未充分激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创新学习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但是,由于“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有所获呢?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20.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疑能打破迷信。(2)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5)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6)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7)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