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说的另一种文化话语方式与语境描述,在现代性的推波助澜下,它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中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又影响着其德性生成。在当前青少年德育现场中,主流文化的单维偏执并不利于青少年德性的健康良善成长。尊重并给予作为另一种风格的亚文化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并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在找到适切的张力,共建青少年道德教育完整文化谱系的背景,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盛行,并对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基于当前实践与理论环境对青少年亚文化过于的消极解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化冲突视野解读青少年亚文化的生成原因,分析其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的冲突,指出对待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不应过于偏激,而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实现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应然观照。  相似文献   

4.
在倡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多元化选择的挑战,青少年亚文化即是多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其文化特征,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挖掘青少年亚文化的积极功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亚文化作为一类文化形式,其中蕴涵着特定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是一种共同心理意义的表达.当代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对自身生命与发展意义的表达,是对独立的审美心理发展的一种追求,是对其缺失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心理补偿,是对心理压力的缓解和释放,更是青少年群体面对社会转型的主动适应.解读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心理表达意义能有效地对青少年施加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看有两个类型的原因,即内因和外因。“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内因;而“亚文化”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外因。从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原因,有利于从理论的层次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看有两个类型的原因,即内因和外因。“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内因;而“亚文化”理论可以解释其犯罪的外因。从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原因,有利于从理论的层次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学派成员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亚文化”的建构过程、亚文化群体与母体文化的关系、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文化之间进行“对抗”与“收编”的历史过程。保罗·威利斯、迪克·赫伯狄格和安吉娜·麦克萝碧等人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形成的亚文化气候如同飓风般席卷而来,追求创新、独立而又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的受众主体。个性、多元、随意的网络亚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具有特殊的网民气质,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解析网络亚文化的社会心理成因,厘清并探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路径是当前教育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夏欢 《亚太教育》2021,(9):18-21
青少年作为网络亚文化影响最深、作用最明显的群体,其思想和行为正慢慢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发生改变,他们的角色扮演和社会身份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去监管的地步,因此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该如何应对成为目前各界人士热烈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陈淼根 《时代教育》2010,(3):146-147
中职学生犯罪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种类型,从亚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弱势群体地位及其所面临的社会犯罪亚文化环境是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而“地位挫折论”和“社会转型期的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理论中导致中职学生产生犯罪行为的两个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流行小说空前繁荣。流行小说在校园中更是广泛地流行,其中所表现的亚文化思潮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论文以《三重门》为例,分析其文本中的批判性亚文化在学校管理、当今的许多出书现象、以及藏书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阐述其中的亚文化思潮对青少年阅读习惯及写作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微电影"作为青少年亚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微电影"的正面引导,反对和控制那些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观众需求的庸俗、低俗、媚俗的"微电影",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体系是一种动态构建生成的过程,网络语境下"丧文化"的"致郁"风险与"治愈"价值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面临"话语表达不足"的困境,通过一系列的"丧"话语实践进行情感互动与构建群体认同.然而,"丧文化"的泛滥使消极情感不断蓄积并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而产生"致郁"风险."丧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生成和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亚文化是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亚文化源于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个性化生存方式和多样化文化选择,它包括积极亚文化和消极亚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消极亚文化是文化选择中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它从反面促使人们得到反省和启迪;积极亚文化预示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的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对既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超越,又是孕育新文化的土壤和驱动因素,值得高度重视、包容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的—种文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亚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在承认亚文化存在一定消极作用的前提下,主要论述亚文化存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校园不良亚文化及其特征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相应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亚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亚文化就越丰富,对主文化的影响力也越大。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动漫文化流行的时代,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关注的亚文化现象。中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动漫产业,在受众早已因为各种渠道进入的欧美日本动漫产品和动漫文化的影响下,结合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动漫亚文化圈。如何看待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引导这种动漫亚文化,是我们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