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优化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现代化教学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优化整合问题做出探讨,以便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勇于实践,促成教学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AHP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设想,详细阐述了AHP在评价模型构建中的具体应用,为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是一场物质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教育变革,正促使教学和学习发生着重大变革。从一定意义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调查发现,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不断拓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为此,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完善教师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李训兵 《考试周刊》2012,(66):123-12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的有机整合。观念的转变是研究本课题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验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二十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仅仅具备教学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应由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资源应用开发和管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等组成,并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毅 《新疆教育》2012,(6):126-126
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  相似文献   

7.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未来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环境,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未来教室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以在苏州市开展未来教室能力培训为例,总结与探讨在未来教室环境下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经验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未来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环境,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未来教室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以在苏州市开展未来教室能力培训为例,总结与探讨在未来教室环境下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经验与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目前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数据,阐述当前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自填问卷方式调查J省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发现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偏弱,尤其是基于技术的学业评价能力最差,基于技术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能力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各有不同。实际应用中,乡村教师深陷“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断裂、技术依赖与技术回避并存、技术至上与技术排斥共生、惰性思维与技术围困交织”等四大困境。摸清乡村教师应用能力现状,厘清应用困境,为乡村教师提供基于课堂、基于应用需要的培训服务,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李东玲 《考试周刊》2011,(58):161-162
当今时代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下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引发教育信息化逐步向“创新引领”转变,师范生是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将学科与技术深入融合,实现教学创新发展。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培养现状,提出对策,旨在为充实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当前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如今是信息时代,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而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又备受教师和学生关注。所以,当前社会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3个维度.文章通过对1200名师范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师范生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只是略高于中间值;师范生对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掌握相当有限;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仅局限在使用常用教学软件、文字处理工具和网络信息发布工具;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高年级师范生的自我评价结果高于低年级,而不同学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师范生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形成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发展高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现状调查,分析各种原因,提出建议,以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跟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从而使得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升。根据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技术与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型,并对其内涵与应用现状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有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旨在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以及网络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了更多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学习中存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优化。本文在分析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的精神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策略,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及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培养展开探究,旨在通过教学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应用教育,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以应用为驱动"的教学策略,确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