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民生态理性研究主要包括农民具有理性的论证、农民生态理性内涵阐释、农民生态理性必要性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现状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缺失的原因探讨、构建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的途径等六个方面。对于这六方面的研究正好可以建构起我们对于农民生态理性研究的体系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民宅基地退出是新一轮土地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立足于皖北地区的实际调研,总结出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趋于理性和偏离理性并存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宏观的政府角色定位、中观的宅基地自有属性、微观的农民个体和家庭特征等相关因素,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多措并举,加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制度创新、注重民生,让农民在城镇“沉淀”下来,更有“尊严”的生活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适合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身的成长土壤,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表现中梳理实用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承脉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心理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实用理性”的区别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加以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类型及其争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集体行动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厘清集体行动的基本类型,而对已有研究的再研究并抽离出共识部分可以为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的类型提供依据.对于中国的整个集体行动类型划分而言,政治信仰、组织化、理性是三个重要维度,但仅就当下中国的农民集体行动而言,由于其缺乏系统的话语体系作为有力支撑,政治信仰还构不成划分类型的重要维度,因此,组织化、理性是划分农民集体行动类型的两个重要维度.因而按照组织化、理性两个维度各自的强、弱程度不同,可以将农民集体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基于“要强我少年中国,先要强我中国少年”的理念,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新民”这一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其中所强调的竞争、进取、公德、科学和自由的精神,对处于当下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当代青年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以国家、群体意识的培育来引领当代青年自我的实现;要以科学理性思想的普及来启迪当代青年辩证的思维;要以勇敢进取精神的倡导来推动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同志为什么能为毛泽东同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这不是偶然的.它是瞿秋白同志一向对农民问题非常重视的结果.瞿秋白同志论述中国农民问题的有关著作,在中国农民运动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同毛泽东、彭湃等同志是一致的.下面就瞿秋白同志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拟请教于党史工作者.(一)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三年,瞿秋白在为党的“三大”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明确到“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后来,他还指出:“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是永世也不能胜利的.”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站在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该做到:对于农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业, 加强基础地位,用工业的办法解决农业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走工业化、集约化和多样化的道路;对于农村,配套和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生活设施,走城市化、城镇化和大农庄的集中化的道路,并加快工业化。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定位于全球化之中,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8.
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以数据主义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形态,应当改革为“定量” 与“定性” 独立自主而相互参照的新形态.为此, 需要反思“五千年”人文传统与“一百年”科技理性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式.基于这种反思理性,建构“通古今之变”的“中国文学” 学科,可以超越中国文学的“新旧隔阂”而实现“通观”阐释.关于“...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站在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该做到:对于农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业,加强基础地位,用工业的办法解决农业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走工业化、集约化和多样化的道路;对于农村,配套和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生活设施,走城市化、城镇化和大农庄的集中化的道路,并加快工业化。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定位于全球化之中,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0.
教改探索     
《教育》2006,(4):14-15
助学贷款“违约生曝光”要慎行;北大再喊穷,中国教育怎么办;毕业生“召回制”是否可行;高考不公,省长进京;省长进京,更加不公;专升本:禁止不如规范;“新读书无用论”中的农民理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家庭同一性解构的深层次根源是“伦”的退隐以及关于“伦”的观念的淡化,其直接原因是“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将家庭成员解构成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家庭成为个别性家庭成员“利益的战场”.应对家庭同一性解构的伦理路径是:以生态哲学的方法,通过中西方伦理资源的互释以及对当前中国伦理关系“新五伦”的把握,以其共同倡导的“伦理性的爱”为切入点,实现家庭伦理关系的生态整合;以精神哲学的方法,揭示“理性”对“精神”的僭越,还原家庭伦理精神而不是理性在家庭伦理观念中的地位,从而在意义世界使家庭真正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李珊 《职业技术》2009,(5):81-82
“三农”图书出版作为服务“三农”重要手段,承担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引导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本文理性地剖析了目前农村图书市场和“三农”图书出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发展的良性理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许晓芸 《培训与研究》2006,23(7):74-75,89
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扩张,使得农民的交往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交往对象的等级化、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都反映出这样一种逻辑:农民的交往行为选择是在传统“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一种理性选择,传统的“差序格局”正在走向理性化。  相似文献   

14.
讲究教学艺术的数学课堂 ,由于悬念迭起、疑窦丛生、波澜起伏 ,可以有效地“煽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潜藏的智能 ,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效益 .本文就数学教学的“三题”艺术谈些个人的见解 .这里的“三题”是指“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和“借题发挥” .1 大题小做纯理性的数学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而应走“理性和悟性相结合”的宽广道路 .数学以其逻辑严谨著称 ,培养学生用“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思维链条来解决问题绝对是数学教学的“主旋律” .但这种“纯理性”的“主旋律”也有其一定的弊端 ,它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小龙镇村民的政治参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全面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必须寻求和疏通“低成本”的参与途径,实现参与成本的理性“转移”或“置换”;“两手抓”,杜绝参与假象的存在;拓展农民参政的“权力”,关注农民政治生存状态;全面提升农民的参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性意指思考教育的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形态和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显性教育理性。通过梳理21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性从“学习”到“问学”(study)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可为正在全球兴起的“问学”理性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性文化基础和空间。换而言之,西方当下的“问学”教育理性转向实则为中国教育理性的文化回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蔡铮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种子》,故事简洁,构思精巧.书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故事围绕着“吃”来展开,每个故事都贯穿着贫苦、饥饿与生之艰难的主题,深入地探讨了“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另一类小说重在探讨中国农民骨子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农村,这与作者的出生背景有关.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也对中国农民的弱点有所批判,这与鲁迅的乡土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不知何时,在中国学术和大众话语中、“理性”玉兔东升、“精神”金乌西坠,即便作为“精神”圣殿的伦理道德,也效颦西方圣哲,冠箍为“实践理性”,“精神”与“理性”这颗灼人的新星比肩,已如昨日巨星,于苍桑中青春不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作为网络平台,APP有力地促进了该时代来临的步伐.但APP的使用同时产生了一些弊端:信息的肆意传播导致了“新看客”的诞生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边界的模糊,同时,也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并造成学生价值观的紊乱.科技的“堵”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理性教育的“疏”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理性教育教人以选择、批判和反思,学校可采取开设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和将理性教育渗透进多种学科中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开展理性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路遥发现了黄土地,黄土地哺育了路遥。历史使命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路遥的作品不仅融入了黄土地诗人般热情夺放的性格,同时也更多地渗透了黄土地深广的哲人式的理智深沉。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非常深刻而独到,这种“关注”不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且还带有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路遥对中国农民命运的这份“关注”才会有别于他人,才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