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位叫沈元的中学数学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些话语像甜甜的蜜,粘住了陈景润的心。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漫漫征途。  相似文献   

2.
吕犁头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6):15-15,30
谈起陈景润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他能成为教学家与他中学教学教师沈元有关,因为沈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  相似文献   

3.
1978年老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发表以后,哥德巴赫猜想和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几乎是尽人皆知了。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喻为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实数学皇冠上这样的明珠还很多,本文简要介绍的比伯巴赫猜想,是函数论中著名的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对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就做出了明确的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感染是无可估量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沈元,在一节数学课中向学生介绍200多年来难倒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中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使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奥。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语言有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沈元,在一节数学课中向学生介绍200多年来难倒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中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提到数学,你也许会想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提到陈景润,你也会想到哥德巴赫猜想;提到哥德巴赫猜想,你或许还听过这样的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今天,小女子我就从"皇后"讲起如果你只看主标题,会以为我是超级玉米?错了,我这里不是要跟你讨论李宇春首张大碟《皇后与梦想》如何如何,我说的可是我所学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7.
孙燕 《教师》2019,(1):24-25
激励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试想如果陈景润当年没有北京大学教授的鼓励,“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不会被他摘下来;如果幼时达尔文没有父母的激励,也许他永远都是一名“双差生”。作者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直都运用激励这种教育艺术,去点燃每个学生的心灵之火。  相似文献   

8.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来喝水”这样一句极富哲理的俗语,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认识兴趣对行为的作用。大数学家陈景润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身居斗室忍受疾病的折磨,不停地推理、演算,靠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猜想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来的.内容是“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的和”.比如8=3+5,10=3+7,100=3+97……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个猜想.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十2”,被誉为“陈氏定理”,使我国在数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结果离摘下这颗数学是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不知最后这颗明珠由谁来摘取.费尔马猜想:又叫费尔马大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尔马提出的.内容是:“当n>2时,没有自然数a、b‘c满足a”+b…  相似文献   

10.
对于很多人,特别是数学爱好者来说,陈景润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用去几麻袋草稿纸,在数论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哥德巴赫猜想被人们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摘取这一明珠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而陈景润在这方面取得了最为卓越的成就。他的“2 1”已经问世30多年了,到现在仍然无人向前逾越一步。难道这样的精英人物,其素质还成什么问题么?是的,我过去也一直以为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可最近的“北大才子卖肉”一事却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里所说的北大才子是指38岁的陆步轩。当年,他高考成绩高出本科线…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超级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则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提起“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许知道它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也许还知道王元、陈景润等老一辈科学家对这一猜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你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以及这一著名“猜想”的由来.18世纪,普鲁士派哥德巴赫为驻俄国的公使,哥德巴赫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研究自然数.他在研究自然数时发现,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如,6=3 3,8=5 3,10=3 7.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却始终没有办法证明这个结论.1742年6月,哥德巴赫给他的一位朋友——住在俄国彼得…  相似文献   

13.
陈景润曾说──"哥德巴赫猜想"本世纪无法解开陈景润生前曾托记者转告广大数学爱好者:不要冒然去搞那个"哥德巴赫猜想"。他说,大概只有具备数学专业研究生以上水平,才有可能明白,那是当今无法摘取甚至无法接近的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而且至少在本世纪此项研究已无法...  相似文献   

14.
要学会发现     
鼓励,是镶嵌在人的心灵上一个用之不竭的核反应堆,是一种精神催化剂。它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强大内动力。当陈景润学习一度出现松懈时,他的数学老师非常郑重地说:“我看能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就在我们班。”讲话时老  相似文献   

15.
音容宛在     
1996年3月19日13点10分,著名数字家陈景润因呼吸循环衰竭,心脏停止跳动,终年63岁。  1也许,他的拼搏距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那颗数论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摄于1981年)  2陈景润的爱妻由昆女士,对我们数学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情。(摄于1981年)  3“猜想”未竟身先去;圆梦自有后来人。——陈景润和爱子陈由伟(欢欢)在一起。(摄于1985年)在儿子的督促下,陈景润一直坚持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  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陈景润、华罗庚(左一)、杨乐(右二)、张广厚(右一)(1978年高明义摄)  陈景润和他的老师、著名教学家华罗庚…  相似文献   

16.
粉碎了“四人邦”以后,许多教师加强了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有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个口号提得好,它表现了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它反映了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紧迫感,它说明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应该比学生有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学问。人们不会忘记,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成长,有他当年中学的老师、今天著名的数学家沈元的一份劳绩。沈元在中学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介绍了二百多年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启迪着学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7.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  相似文献   

18.
考特说:“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为了孩子的成功与幸福,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摘取人类智慧皇冠上的明珠。数学练习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解答练习题需要智慧,同时,它又能够发展智慧。因此,教师出题要“精”,学生解题则要出“彩”。  相似文献   

19.
250从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道简称“1+1”的数学难题,一直没有人能把它解开,成为一道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数学家。本世纪60年代,中国的陈景润把这一道难题证明到了最接近于哥德巴赫猜想。从此,人们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哥德巴赫猜想,知道中国有个陈景润。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刻画自然数的最基本的规律,就象牛顿定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样,认识它是很重要的。陈景润早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5年回到厦门大…  相似文献   

20.
夫人由昆最了解陈景润,她说:他就是工作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成果是用命换来的。李小凝秘书说,陈景润长期加班加点工作,从不注意保养自己。他部是晚上一、二点才睡,而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李小凝这样评价陈景润:“他是个奇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人会累么?由昆女士很平淡地说:“他习惯了。”记者特别翻阅了以前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从那里,记者看到了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1965年,陈景润首次达到(1+2),写出了厚达200多页的长篇论文。数学家闵嗣鹤仔细阅读后,肯定了他的证明,对他说:“国外证明(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