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同秀 《现代语文》2006,(3):101-101
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引用,它既不是撷取主要意思,书面上却不加引号的"暗引",也不同于那种直录式的"明引".其特征有二:1.引用的文字融于篇章之中,上下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2.明引此言,暗取彼言之意,极具含蓄美.如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其中"大江"即是明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大江",暗取全词"借遥想古代英雄表现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之意.由此可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唱罢渴望为国家建立伟大事业的悲壮之歌,满怀激情前往日本深入、细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祖国危亡.这足见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种特殊的引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相似文献   

4.
5.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在这个句子中,良实是此皆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一般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在一个句子里,主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宾语,宾语是这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师发出动作行为“伐”,“伐”的对象是“我”(鲁国),“我”受“伐”的支配。这种动宾关系是常见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关系,在意思的表达上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本文想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谈谈古汉语的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当时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其”也不能作主语,所以在主语的位置上,要么复说名词主语,要么干脆不用。而经常复说,行文就不简洁,于是就多采用省略方式。现代汉语当用“他”作主语的地方,古汉语里往往省略了主语。  相似文献   

10.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11.
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土话中“精、清、知、彻、庄、初、章、昌、泥”等声母中广泛存在t、th的读音,这些声母读t、th在湘南土话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有的属存古性质,有的却是后起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句子,如: ①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客孟尝君》) ③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这类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调整词序,还要补充恰当的成份。为什么非这样翻译不可,根据是什么呢?好象没有哪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初步分析这类句子的结构,就会发现,它们与“使动用法”、“意动(以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在表示“给予”、“问告”意义的动词谓语后面常常带着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一般是指人,叫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有的指物品,有的指事情,叫直接宾语。直接宾语可以用“把”、“将”之类的介词提到动词谓语前面。古汉语在有“给予”、“问告”意义的动词谓语后面同样也可以带两个宾语。如:  相似文献   

14.
1985年部颁"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钢》"古汉语数词与量词用法"一节里有"用基数词表示固定数的特殊事物"一项.现今出版的古汉语著作里均无专题介绍,下面仅据我们的认识列举一些词例.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常遇到名词连用的现象,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有其用法的特殊性,为使学习时弄清这些特殊形式,例释如下: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两个名词连用,若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修饰)关系,也不是判断关系的主谓短语,则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若前一个名词用如动词,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若后一个名词用如动词,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特殊述宾关系主要表现在述语和宾语的特殊功能及其组合关系上。这些特殊关系的形成,反映了民族心智特征,体现了汉语结构形式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汉语都有,而且在省略的方式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不过,由于古汉语简朴,加上没有独立的第三人称代词,所以省略的现象比起现代汉语来要多一些,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下边着重谈一下现代汉语没有、而古汉语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20.
语义接近原则是制约"最为(是)"与形容词组合时序位演变的动因;极度副词远离修饰对象是出于语用层面的调整,目的是凸显信息重点,其凸显的信息重心有时是极度意义,有时还包括状态主体与性状之间联系的确认;判定极度副词是常规序位还是非常规序位,不仅要考虑其语义指向,还要考虑句中动词本身是否具有量级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