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52页,《给玻璃管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52页,<给玻璃管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北大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有验证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教材所叙述的方法是:将一条粗棉线接入电路中,分别用食盐水、碱水和稀酸将棉线浸湿,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直观性差,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4.
北大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有验证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教材所叙述的方法是:将一条粗棉线接入电路中,分别用食盐水、碱水和稀酸将棉线浸湿,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直观性差,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中的演示实验"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涉及到溶液的导电性,对学生正确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十分重要。但该实验的现象特别不明显,往往使演示老师处于尴尬的场面。本文介绍了用发光二极管法对几个电解质进行导电实验的探究,力求找到更好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为了说明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选取了玻璃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玻璃在常温下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条件发生改变,它就会变成导体。实验时,由于课本中的电源没有给出合适的电压值,往往不容易成功,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此实验装置稍作了改进,成功率很高,效果很好,现特推荐给大家参考。本人采用的实验电源是照明电路的220V 的电压,玻璃材料选用的烧坏的灯泡(去掉玻璃外壳及灯丝支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二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指出:在酸碱盐的水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离子和负离子.但是课本未安排怎样的实验,现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离子导电实验,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U形管的下部装入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上部装入无色的硝酸钾溶液,用碳棒作电极、通过电键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再将其斜放在投影仪的玻璃板上,按下电  相似文献   

8.
为了演示好真空不传声的实验,课前我做了多次尝试,结果均不理想。第一次因为玻璃钟罩容积大,学校又没有抽气机,用两用抽气筒抽气费时费力,并且玻璃钟罩密封不易,闹钟通过固体传声又影响实验效果。后来我参考《实验仪器》杂志上的改进方法,将玻璃钟罩改为小罐头瓶,闹钟改为蜂鸣器,但又因为音源声音本来就不大,一盖上盖子声音就听不见了,效果也不好。针对以上设计的不足之处,我进行了认真改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自然课赛课活动中,为了演示好真空不传声的实验,课前我做了多次尝试,结果均不理想。第一次因为玻璃钟罩容积大,学校又没有抽气机,用两用抽气筒抽气费时费力。并且玻璃钟罩密封不易,闹钟通过固体传声又影响实验效果,实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后来我参考《实验仪器》上的改进方法,将玻璃钟罩改为小罐头瓶,将闹钟改为蜂鸣器,可音源声音本来就不大,一盖上盖子声音就已经听不见了,效果也不好。为了做好实验,我针对以上设计的不足之处,认真改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制作材料直径12cm、高17cm罐头瓶1个(罐盖内密封圈须…  相似文献   

10.
读了贵刊1996年第一期“教《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一课的体会”后,我认为刘老师的教学对我有一定的帮助,首先课前准备比较充分。不过我认为实验中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特提出来与之研讨。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一个科学道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她)们的求知欲望,实验的效果要尽量明显使之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1.
课本中采用光敏二极管控制继电器(如图1所示): 光敏二极管通过放大器B控制继电器J,受光(手电筒)照射时,光电流使继电器动作,切断小灯泡L的电路,小灯泡熄灭。 改用光敏二极管控制可控硅(如图2所示): 光敏二极管受光(手电筒)照射时,使可控硅导通,灯泡变亮。 此电路中元件少,电路简单。灯泡效果跟图1相反,光敏二极管受光照射时,灯泡变亮,学生对光敏二极管的导电特性更为直观。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我们在灯泡发亮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音乐效果,改用光敏二极管控制开关三极管(如图3所示): 光敏二极管受…  相似文献   

12.
初三课本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说明水不善于传熟,“拿一个装着凉水的试管,照图2—14那样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上面的水已经开了,下面的水还不烫手,这表明水不善于传热。”(见课本p.47) 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采用上述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来说明“水不善于传热”常有下述疑惑: 1.手没有直接与水接触,怎么知道水不烫手? 2.手拿住玻璃试管下部感觉不烫手,这个不烫手是由于水不善于传热,还是由于玻璃不善于传热呢(课文接着又叙述了玻璃也是热的不良导体)? 为消除上述疑惑,我对此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用一个U型管来代替试  相似文献   

13.
14.
电解质导电的微型实验南京江浦珠江二中(211800)邹支龙1.材料(1)一段橡皮管,长6cm,中间剪出1cm的半截凹槽,用于盛装电解质溶液。(2)两支干电池石墨碳棒(5号或2号都可以,只要能插进橡皮管中.密封不渗水).铜帽上接好导线,引出。(3)一支...  相似文献   

15.
16.
化学课本谈到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时,设计了如图1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图1溶液的导电能力实验设计其中溶液A是一定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如0.5M的HCl溶液),而B是相同浓度的弱电解质溶液(如0.5M的CH3COOH溶液)。灯泡C与D的瓦数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刊84年第5期《水不善于传热实验的改进》一文,颇受启发.觉得该实验美中不足是要几个学生上来用手测水温,因而多数同学就只能听说说而已.我对此作了一点改进:取两颗萘,让一颗沉入试管底,一颗放在水面,用铅丝圈拦住,防止下沉(图1),如图加热后,上面一颗萘很快就熔化了,而下面一颗萘我加热了一节课仍未熔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思路当发生汽化、液化现象时,气体一般很难直接观察到,学生理解也容易产生困难。因此,在设计本实验时,笔者根据气球体积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了汽化、液化  相似文献   

19.
一、设计思路 当发生汽化、液化现象时,气体一般很难直接观察到,学生理解也容易产生困难.因此,在设计本实验时,笔者根据气球体积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了汽化、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改进、设计实验研究之三邹玲,田兴彩,刘海威一、红磷转化为白磷1.30厘米长玻管一段,用酒精喷灯弯成“V”形,冷却待用。2.取少量红磷,置于V形管底部,管口两端塞入少许棉花(防止空气进入)。3.用酒精灯加热V形管底部,约至416℃时红磷升华,其蒸气冷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