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4)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教育,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曾先后执掌多所著名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起元执掌娄东书院三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他为书院生徒制定的《娄东书院规条》,推动了娄东书院的发展。娄东书院后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沈起元实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2.
薛书洁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78-80
在宋代新儒学的各种工夫与境界的论说中,程颢的“定性识仁”说可谓显著异常,影响深远。“定性识仁”说既是程颢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程颢传道授业的为学宗旨。 相似文献
3.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68-72
文明书院落成后,毛科延请被谪贬龙场驿的王阳明至书院讲学。这是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开端。席书任职贵州后,继续礼聘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在延请王阳明来贵讲学过程中,席书与王阳明通过书信互动,而相识相知。在聆听王阳明讲学后,席书的道德学问有了巨大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深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且政治上积极向朝廷举荐阳明担任要职。在此期间,席书与王阳明结成了知己和道友,成为阳明心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4.
晚明是理学传播较活跃的时期,书院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场域之一。晚明书院学人秉承修正儒脉的立说宗旨,思考理学传播中淑世精神的传递,通过讲会、结社等方式在书院或书院之外弘扬己说,构建传播网络,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多个波及全国、影响社会深层结构的学派群体,对晚明清初学统构建和学术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以清代普宁所兴办的两所最为重要的昆冈书院及三都书院的发展变迁为内容,结合地方碑刻文献,探讨该书院对于清代普宁地方的人才培养及风俗教化的重要作用,与普宁地方士绅阶层对书院的兴建、修复以及发展方向,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畿辅重地河北,其书院和科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组织机构,必然与科举这一选才机制有着极大的关联。从书院的培养目标、分布地域、山长聘任、生徒招生、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其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河北书院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为河北科举大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教育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唐代江西桂岩书院和东佳书堂来看,科举是促使书院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举与家族书院联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唐后期维护家族稳定和提高家族声望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刘琪在《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制度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养士观念和供禀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以地域为中心的公共性教育资助,且是对“寒士”的一种“补偿”福利,保障了科举选士的公平性。清代书院是明代书院“供给”和“给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并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后书院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之下顺应产生,如何更好地发展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培养更具"底蕴"的现代化人才,构建更具特色的研学教育是后书院发展的重点所在.以碧溪书院为例,对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项目进行再生设计,打破历史建筑的传统视角,为更好地实现儿童研学功能,在课程方面着重从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立足社... 相似文献
11.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书院与儒学教育——以宋明书院对理学的推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13.
《各书院膏火碑记》是一方典型的告示类碑刻,记录了清末广西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助学问题。在这方碑刻中出现了一些俗词,如膏火、边课、肄业、注册等。这些俗词有些已成为历史名词,有些经过意义转换后仍然为现代汉语所沿用。对这些俗词的考释既有助于考察近代汉语的演变,也有助于了解清末广西省府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教育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14.
金银珍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
作为矫正乡音机关,正音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独有的一道风景,其兴衰集中体现了书院与科举的密切联系。它既不是儒学大师讲学之处,也不是供奉先师之祭祀之所,更不是储藏书籍的场所。通过对正音书院这一风景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非传统意义书院的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5.
张劲松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22-25
书院起源于唐代,其起源路径主要有官、私两途.唐代丰城罗山书院是一个具有道教色彩的民间纪念性质的祠观,聚书授徒等教育性质并不明显.罗山书院在丰富书院起源路径、表征唐代书院的不同历史形态、体现唐代书院的文化特质、拓展书院研究对象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向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2):42-44
战国后期,孟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仁政"、"民本"、"性善论"等思想,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战国险恶的现实生存环境,反衬出孟子这些思想过于理想化,不利于富国强兵,因此并没有为各国真正接受。 相似文献
17.
张俊岭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
南宋书院的发展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南孔家庙的文化内涵与南孔族人的教育活动传承了"洙泗遗风",在江南营造了重教兴学的文化语境;"南孔文化"对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家的"书院情结"产生了影响;"南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申红星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
豫北宗族是明清时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重新构建的产物,其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下构建而成的豫北宗族,其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通过对豫北民间谱牒等资料的分析可知,伴随着明清以来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的发展,豫北宗族自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至清朝前中期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豫北宗族发展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7,(4):5-9
书院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书院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制度内涵,所创造的教育经验,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现代大学文化创新,要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注重包容争鸣,涵养良好教风学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8-15
以历代碑刻资料为中心,考证潮州韩山书院实始建于1243年,绵延约770年。“城南书庄”曾为其讲堂名。名为“韩山”的书院历史上有三个院址:城外南七里、城内西南、笔架山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