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9月18日到19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同仁在湖北巴东宾馆就“巴楚文化”、“寇公文化”、“历史文献”等问题进行了为时两天的讨论。讨论中让我们最感兴趣的则是对当下对“文化”一词泛用问题的针砭。关于“文化”泛化之由,湖北省博物馆王纪潮研究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文化”一词源于考古上的术语,它为了便于分辨一地与另一地的区别,于是引进“文化”一词,如:“龙山文化”,西安“半坡亭文化”,“仰韶文化”等等,但是,由于媒体的介入,“文化”一词的外延被无穷地扩大,于是,便出现了“文化”泛化的现象。环顾四周,随手拈…  相似文献   

2.
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股强有力的文化热潮,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涌起。文化问题,引起这样广泛的社会反响,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和注意,这在建国以来还从未出现过。一时间,“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幽燕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少林文化”、“三秦文化”以至于什么“丝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运用辩证法而深入到“文化之实相”,提出了文化的“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文化观,这一思想根源于他在1933年发表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先生在30年代主张的文化的“创造的综合”,以及他在晚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实际上都是立足于这一文化的辩证发展观。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乃至于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地域维度下学校文化教育的诉求分析 教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中的“化”本身就意蕴着“教化、教育”之意,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更是教育的源泉。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有其独特性,即学校教育文化是一种信念文化”。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日本“耻”文化的由来及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了受“耻”文化影响出现的自杀现象,认为日本人的自杀与“耻”文化有关,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耻”文化是日本人自杀的一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废都意识"是一种文化黄昏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都》之所以是贾平凹的一部“安神之作”、“止心慌之作”、或者“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是因为其中浸淫着浓烈的文化黄昏意识。作为描述废都人废都文化心态的总结性文字,“自卑性自尊”、“无奈性放达”和“尴尬性焦虑”三句话,真实、准确地描绘和揭示出了废都文化人普遍遭遇到的文化境遇。正是文化黄昏意识孕育着“废都文化”,预言了“废都文化”的末日,预言着一种新的、更加辉煌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在学科框架的层面上,都市文化学的基本结构要素主要有五项:一是“都市”,这是都市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必须依托的“物质奈件”或“社会基础”;二是“都市文化”,在其最高环节上,都市文化即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文化模式;三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这是都市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典范形态与集中表现;四是“都市文学艺术”,这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五是“都市社会”,这属于“外部研究”,是理论解释、批判现实的自然延展。在方法论上讲,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方法论。在价值理念上,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是研究都市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直接过渡”是一种文化突变,在原有“生存方式”的解构和新“生存方式”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使文化主体无所适从,种种现实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文化自信的挫折导致了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乃至“选择性排除”。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寝室的“亚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文化”倾向已经作了很多研究,然而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亚文化”(或称“副文化”)现象似乎还很少探究;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似乎仅滞留于校园文化、团体文化的兴趣,而对诸如“寝室文化”、“年级文化”、“地域文化”(指来自于不同省别、区域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等等“亚文化”领域尚未发凡其中的奥秘隐谛。据此,笔者想就“寝室文化”作一些初步性的研究工作。除了少数几所大学外,一般的全日制学校的大学生往往需住读学习,于是,寝室就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寝室文化”作为一种静态的描述,它含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它作为一种独立  相似文献   

11.
一、图像文化的概念 直到本世纪中叶,“有文化”这一概念几乎无一例外地代表读书和写作的能力。如果某人不识字,或者说,不会读书和写字,即可说这个人是文盲。然而,在六十年代中期,一种不同的“文化”——“图像文化”(visual Literacy)诞生了。这一新的文化概念的产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新认识,即要求用特别的技能去“读”和“写”  相似文献   

12.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文明”,第二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意识形态”,第三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一般知识”。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应该做认真的分析和鉴别,以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化”一词。  相似文献   

14.
备课用文化眼光来处理新教材何谓“文化眼光”呢?“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冯骥才《文化眼光》)有“京派散文集大成者”之美誉的汪曾祺先生,凭借其独特的“眼力”——那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翻译理论。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为了实现更好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广告翻译可以采用“捕获文化差异一跨越文化障碍一实现文化转换”的‘‘三步法”模式,采用“直译”、“文化妥协”、“文化补偿”、“文化替换”等文化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肯定文化”,这种肯定文化执着于“灵魂”而背离了“精神”,并在古典美学的“艺术美幻相”中使其肯定性质臻于极致。马尔库塞在其早期文化批判中对这种文化的肯定性质及其审美理想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同时提出了一种试图“寻求人的现实解放”的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17.
吴举宏 《师道》2009,(9):25-26
现在言必谈“文化”,什么企业文化、学校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一词成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仿佛不谈“文化”,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为了说明自己也有点文化,我今天就凑凑热闹,也来说说“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北疆”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意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从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归纳“北疆文化”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和历史源流,以丰富大众对“北疆文化”的理解。“北疆”与“北疆文化”“北疆”在哪里?史籍中“北疆”一词常有出现,汉代以来“北疆”是历代王朝疆域北部边疆的特指,  相似文献   

19.
校园精神文化定位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通常是指“知识”,这是“文化”的最通俗的表层含义。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以美国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Herskovits1895-1963)1955年出版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为代表。他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  相似文献   

20.
透视学校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有关学校文化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已持续多年,研究成果令人欣喜。本文拟从形成因素、基本特点以及衡量指标等方面对学校文化作一透视。一、学校文化的涵义“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最早提出的。1932年,他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这一表述,并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后来,各国学者对“学校文化”的表述缤纷不一。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学校文化”的定义也有很多,其中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中辟有“塑造学校文化:一个生存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