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是黄金     
昨天,学习了第六课《峨眉道上》,要求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今天课前5分钟检查背诵。我想象着只要我一宣布背诵开始,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便会举得老高,期待着我点名背诵,然后在我的点评、表扬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师:(出示填空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相应数据,并填上去,再读一读。①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一里等于0.5公里) ②每个竹篓里放一块石板。③峨眉山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生填数词,并读句子)  相似文献   

3.
林婕儿 《师道》2004,(2):33-33
已经是第三次教《峨眉道上》这篇章了,前两次教学,我觉得学生并不能心悦诚服地朗读“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些赞美铺路人的语句。原因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英雄都是轰轰烈烈的.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而课中的铺路人,他们大多数做铺  相似文献   

4.
日前,笔者赴某地送教下乡,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考4.学生反馈。虑到两地使用教材的不同,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差异的优在初次阅读体验和简要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写”继续势,在教学设计上对课文进行了活页化处理。即抛开阅读教学保持着一种个性化表达、多元性思考的良好势头。学生的写话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内容的一般做法,事先让学生与文本同样丰富多彩:完全隔绝,并选择课文第12自然段“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一阵轻轻的呻吟声。这位父亲……”这半句话作为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分界点,把原文分两次竖起耳朵…  相似文献   

5.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5,(34):31-31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深感忧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节《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史维芬 《云南教育》2005,(32):20-21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好朋友》,对课文中小蜜蜂赶到医院的内容采用了表演的形式,学生挥舞着双臂飞到医院,向小熊慰问。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趣浓厚,但听后总感到缺少什么?细细一品味,才明白这表演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阅读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7.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 ,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整体感知1 揭题 :“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 ,那可是我国的名山 ,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2 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郭树明 《吉林教育》2006,(12):49-49
《峨眉道上》(人教版第八册)背景: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指导“精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与对话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去体验和感悟,明白事理。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上午语文课学习《峨眉道上》时,出现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了弄清楚“铺路人有没有报酬”的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11.
《峨眉道上》记叙了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选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学本文,使学生感悟“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句的内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可作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2.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脉络,文章的中心和内容的精髓体现,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窥探到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贾前 《山东教育》2005,(21):55-56
一、给课题穿上漂亮的“衣裳” 一般人看文章,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题目。学生学课文,首先注意的也是课文的题目。一篇文章有个好题目,就像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顾盼动人。如果我们在板书课题时,再讲究一下课题的美化,给课题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平时,我常用以下一些方法美化课题,使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扣读重点法。“扣”就是扣课题,“读”就是读课文。许多文章都可以从文题中挖掘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可以从解题入手,紧紧围绕“预习提示”展开。例如,《将相和》一文,从题目来看,“将”与“相”之间是和好的,但其中必定有不和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从“和”——“不和”——“和”的过程中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从阅读中找出文中三个故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让学生理解赵国安定的原因是“将相和”。  相似文献   

15.
新大纲指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新大纲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教师则是学生的导航人。我在教学《峨眉道上》时采用“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一、边读边思 ,拟定板书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像《峨眉道上》这样的文章 ,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但寓意较为深刻 ,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 ,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 ,…  相似文献   

16.
关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效学习需要恰当的引领《荷花》(苏教版第六册)是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那如诗如画的语言,如梦如幻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回味不已。教学时,为了学生感悟美的意境,朗读就成了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是一篇文字简洁、蕴涵丰富的史学散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在扫除了字词障碍之后我选择了从课文题目切入,具体做法是:1.学生概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两条线索:第一,人物活动的线索,即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第二,事件发展的线索,即鲁庄公迎战——  相似文献   

18.
《背影》是一篇传统的美文,我想,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应该是快乐和顺利的。于是,按课前预设的环节,朗读起课文,想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突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嘻嘻的说笑声,“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声音虽然很轻,于我却是分外的刺耳。毫无预兆,便出现了这样的“花絮”,真让我猝不及防。这情景,犹如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语课要学习的是《峨眉道上》。依照惯例,先做猜词游戏。由于有实习老师在,学生们都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不仅把上节课学习的新词全说到了,而且把一些常用短语也加了进来。从孩子们的兴奋程度,我知道这节课肯定又有戏了。我立马进入了“一级战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