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红的苇子     
冬天来了,农事也忙完了,村里的人便闲下来了。人们走亲串戚,或者邀约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搓上两圈麻将,打上几局牌,把这些闲日子尽量往舒适处打发。媳妇们一玩麻将就上瘾,有  相似文献   

2.
熄了灯,睡下.我听见虫子在鸣叫,离我不远,就在我窗下的草丛里,是蟋蟀,声音如金属摩擦,"吱哩、吱哩、吱哩……"此时已是子夜时分,是蟋蟀和另一些虫子出来活动的时候.夜里的乡下,猪睡了,其实这家伙本来就贪睡,它没有闲功夫用它的长嘴去拱蟋蟀的窝;鸡也睡了,它也没有精神去用爪子搜虫子来填肚子;人更是睡了,犯不着半夜三更去和几只小小的虫子过不去.  相似文献   

3.
在野阅微     
正在这个纯属偶然的星球上,人类是孤独的,绝对的孤独;在围绕我们的所有生命形式中,除开狗以外,没有任何一种生命与人类结成盟友。——莫里斯·梅特林克从前,电灯泡被人类广泛运用以前,那种隐秘又宁静的田园村落举目皆是:人类拓荒者的历史遗迹存于乡村建筑的墙上、窗棂上、瓦顶上,每个安详的早晨与傍晚,炊烟四起。太阳照耀着山冈时,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晃,叽叽虫鸣平添人世生机,雨幕落雪都是闲看的风景;太阳落下的暮归时分,耳畔传来人  相似文献   

4.
正在众多描写砚台的诗句中,我最喜欢这句"闲几砚中窥水浅",它说的是在无事的时候观察砚台中水的深浅,由此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生的沉浮,想到历史的起伏。我想不到小小的一方砚台,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方好砚竟然价值连城,砚台的制作更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代代相承的手艺。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一  相似文献   

5.
<正>笔筒是一种常见的置笔用具,"文房四宝"之一。一般呈圆筒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笔筒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竹木制作的。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  相似文献   

6.
发达的商业与开放的心灵,为明清士人和市民阶层的燕闲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文人士子抬头追寻理想人格、下沉关注生活美学,香橼饮食美学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华和诗意。随着对“以礼为美”的等级制礼法的僭越和商业能量的膨胀,明代饮食风潮由俭入奢。文人士子经由“身闲”感官欲望的冀求满足,获得了极致的香橼饮食格物美感经验。香橼饮食走向了绚烂的繁复和精致,香橼以“玩好之物”的形象成为文人身份、才华和品味的表征。晚明文人则将无目的、无功利的隐逸、心闲赋予了香橼饮食,追寻淡味、俭朴和复古,实现香橼饮食自由、性灵、不造作的本真意境。明清香橼饮食审美以“身闲”“心闲”二境,实践了身为饮食语境下“多余之物”的美学突围。  相似文献   

7.
夏游虎头山     
云龙虎头山,在县内名声不小.然而整天忙于俗事,晃眼几年没有探访,于是在夏日午后,才忙里偷"闲"匆匆到虎头山一游.……  相似文献   

8.
陆嘉玉 《寻根》2006,(4):98-105
癸未岁春四月,老友胡君作群来访,以其家传墨宝《闲邪公家传》(以下简称《家传》)法帖见示。余素酷爱孟頫楷书,尤其是他的小楷。数年前偶得孟頫晚年所书《汉汲黯传》,反复临摹,获益非浅。今见此帖,久久把玩、欣赏,爱不释手。胡君言其欲将此失而复得、四代珍藏七十余载的镇家之宝公开出版,惠及世人,余甚赞许。胡君嘱余为之运筹,并写一前言,余欣然应允。斟酌再三,题为《赵孟頫与〈闲邪公家传〉初探》。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家人外出旅游了一趟。在欣赏当地名胜的同时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觉得很有特色。不过才几天,我和女儿就想念家乡洱源的味道了。那是一种从小到大百吃不厌的味道;那是一种在味觉细胞里已被锁定的味道;那是一种小别都会思念的味道。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源头,这里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所以洱源文化具有丰富多元的特色。当  相似文献   

10.
灯火樊楼     
逯耀东 《寻根》2001,(6):23-32
《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人白虎堂”,写到高衙内与陆谦定计,诓林冲出来饮酒,说:“林冲与陆谦出得门来,街上闲走一回,陆虞侯道:‘兄长,我们休去家,只就樊楼内吃几杯。’当时两人上到樊楼,占了个阁儿,唤得酒保分付,叫两瓶上色的好酒,稀奇果子按酒。”樊楼是北宋汴京最豪华的酒楼。施耐庵的《水浒》,其中的制度与设施虽与宋代吻合,但谈到饮食,写的虽然是宋代,却实际反映了施耐庵自己生活时代的情况,元末明初之际,战乱后的社会经济萧条,他无法写出细致的宋代饮食风貌,所以,对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樊楼,就轻轻一笔叙过。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去年9月在《纽约时报书刊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创造了“病情记录”这个新词,此词仅就文人传记而言。但是她这个新词的概念很快就流传开了,这个词的概念是指一种正在兴起的热衷于描写“机能失调和灾难”的传记文学恶性亚种。不久,另一期《时报》中的一篇报道就  相似文献   

12.
朱乃诚 《寻根》2010,(3):22-30
<正>龙,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在汉代,就已将龙与炎帝、黄帝、天子等联系起来。在先秦文献中也有许多文献记载着龙的故事。但大家一直认为,古代对龙的各种记载,是一种传说。然而,2004年经考古发掘清理后辨认  相似文献   

13.
花样年华     
一 现在人们终于说了,陈湘是一个幸运的人. 因为,他是李家小五妹的姑爷.他们在说话的最后,还会这样补充道.在这个女人背后的家庭,是这个城市许多人都晓得的.他的妻子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岳丈,曾经是市里的一个负责人.虽然现在他已经退休了,整天拎着个鸟笼子在河边走来走去,表情庄重而闲淡.  相似文献   

14.
郭松 《华夏文化》2006,(1):52-53
的展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或者就我们的事业而言,一个人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当具备这样六种能力:一是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畅晓的文字表达能力;三是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四是娴熟地运用外语的能力;五是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六是过人的开拓和创新能力。要成  相似文献   

15.
历练     
陶华 《大理文化》2010,(6):46-48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历练:经历和磨练。而有什么样的经历,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磨练,这却是我在无意中悟出的道理。八十年代末,我同时拿到两封入学通知书,一封是当地重点中学的;另一封是烟校的。身处人生十字路口的我,  相似文献   

16.
正在风花雪月四绝四胜,山光水色举世无双的大理,不知从何时开始,"乘苍山索道,赏百花芳菲"已然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享受"。明代诗人童轩曾在他的《点苍山歌》中唱道:"琪花瑶草四时闲,此景仿佛非人间",苍山自始都在为人们铺排着云、雪、花、瀑、石等诸多美景。每年的春末夏初开始,便是"乘苍山索道,赏百花芳菲"的最佳时节。在这个"玉带云横大索道,百花千卉满苍山"的黄金时段,整个  相似文献   

17.
<正>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心理的任意表现,而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根源和某种使用功利目的,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反映。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接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有了宗教,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服饰;但没有宗教,服饰是不会这般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正因为有了宗教,服饰才感通着天地人神,才蒙上神秘的面纱,让人类百思不得其解。服饰的多维起源中,宗教文化始终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动源。天地鬼神感应,观像悟道,整合  相似文献   

18.
在岁终年末之时,在适宜读史与读哲思性散文的临冬时节,正好读到了与情景与心绪都相吻合的钱穆的<湖上闲思录>,这是爱书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遇.这似乎是上苍的特意恩赐,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9.
<正>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通过劳动,使人创造了语言,产生了思想意识,并且有了创造工具的  相似文献   

20.
泰山与石刻     
泰山的刻石主要为:①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②寺庙创建重修记;③石经墓铭;④颂岱诗文;⑤题景;⑥楹联。泰山石刻的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碑刻,一种是崖刻。泰山有碑刻800余块,崖刻1000余处。碑刻主要集中在岱庙,崖刻则多分布于登山东路即中轴线和岱顶。这一山的石书,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笔,也有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碑,也有粗犷急就的凿石;大字如斗,小字如蝇;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一座朴素自然的泰山,被这一山的石书装点得斯文典雅。泰山因此成为一座蔚为壮观的中国石刻书法艺术的天然博物馆。秦刻石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