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碑刻作为一种将"过去""定格"的文本,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史料价值。晚清揭阳松华兴信局的碑刻即是具有重要文本信息和价值的碑刻。首先,碑刻揭示了文昌帝君庙的变迁线索,随着深浦桥的兴废,文昌帝君庙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地方乡绅显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其次,碑刻所提及的批信局、商号是研究华侨史和经济史的重要文献,成立于暹罗的松华兴批信局积极参与到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他们通过题捐形式,为文昌帝君庙的重建提供了支持,揭示了南洋华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所题捐七兑银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金融网络的存在;最后,碑刻反映了地方公共工程建设线索,揭示了乡绅在公共事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题捐碑刻文献是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涉及桥路修建、庙宇修建、祠堂修建及学校修建等四种类型.碑刻文献生动地揭示了海外华人与地方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正>我校的碑刻文化是一个理想的教学资源,为文言文教学搭建一个文化平台。我校作为县大堂遗址,集中了周围的历史碑刻,记载了我们地方的历史事迹,利用碑刻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有感于此,笔者试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试谈地方碑刻文化资源与文言文教学整合的几点看法:一、挖掘地方碑刻文化资源,寻找与文言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拥有大量的清代满族碑刻,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江苏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依据碑刻的形制、内容、文字构成等对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进行分类,以期探讨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碑文涉及的地方治理、宗教、教育、地名等相关历史进行研究,力图呈现江苏地区清代满族碑刻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黔中屯堡地区有丰富的碑刻文献,既是当地乡土文化景观之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安顺屯堡乃至黔中村寨沿革、家族发展、民俗文化与旅游遗产等提供了重要凭据。据碑刻内容及形态,可将之分为禁约、纪事、述德、纂言等类。黔中屯堡区域丰富的碑刻文献对研究地方风土民情、村落与家族历史、明清贵州地方赋役与驿传制度等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古代欠发达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其社会记录功能主要由碑刻这种方式实现,我们在研究、制定这些地区的发展规划前景时,应客观地研究其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做出符合于该地方发展的决策,因此,在研究其古代文献的时候,应以碑刻这种主要文献入手。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洪洞、介休两地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水利碑刻。这些水利碑刻的内容显示,当时官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公示祭祀方式、水利约定,无非就是要起到其对民间社会的有效社会控制,因此,水利碑刻也就具有了一定规范意义。从某种角度说,水利碑刻的这种规范意义与习惯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汾河流域水利秩序与社会管理的特有途径。  相似文献   

8.
散见于民间的地方历史文献,以其“民间性”、“鲜活性”已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更有学者提出以族谱、方志和金石碑刻资料为内涵的地方文献新概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史学重视的是正史典籍、官方档案,忽视了广泛散存于乡间的碑刻、族谱、契约、口头传说等多种资料。事实上,自20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形成了“走向民间”的新史学。  相似文献   

9.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碑刻之多是与明清以来苏州的地位相应的.对碑刻的分类可以采用多重标准.从本质上来说碑刻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文书,它与其他文书一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特殊的书面记载.文章从文书学的角度,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对之重新加以分类,并一窥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存金元时期泽州一地碑刻丈献中道观寺庙碑刻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泽州形成了以民间信仰思想为主,道佛相融且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思想,这一宗教思想体现了泽州崇儒尚俭民风,也与金元政治统治宗教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荆门碑刻》是焦知云先生以今天湖北省荆门市为界限,搜集、整理而成的古今各类碑刻集,其中明清碑刻有644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文章将分人物、社会生活、教育、宗族、宗教五个方面介绍《荆门碑刻》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闽西平和县九峰镇建祠修坟碑、建校设文会碑与禁碑三类家族碑刻的分析,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地方民俗与乡民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作者于2013年8月暑假期间在蘋洲书院制作碑刻拓本的学习记录。  相似文献   

15.
以清代普宁所兴办的两所最为重要的昆冈书院及三都书院的发展变迁为内容,结合地方碑刻文献,探讨该书院对于清代普宁地方的人才培养及风俗教化的重要作用,与普宁地方士绅阶层对书院的兴建、修复以及发展方向,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南宁市历史悠久,古代曾经产生过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非常值得研究。以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志、碑刻为重点内容的南宁市古代地方文献资料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现状进行介绍,对南宁市古代地方文献保护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进文献保护工作提出着力做好古代图书文献资料的搜集、加强碑刻调查和资料整理、继续进行古代地方志的整理出版、组织开展古代地方文献资料辑录、大力推进古代地方文献资料的信息化建设等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界整理、研究碑刻文献以及利用碑刻文献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线索、丰富的学术信息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有效拓展碑刻文献研究的领域,把碑刻文献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几种石刻碑志。三种碑刻在内容上较为相似,主要是赞颂地方官员任职时期的德政、美政。目前可考的金代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共有18块,其中有9块刻于金世宗和金章宗治世时期。18位传主中,14人为县一级官员,3人为州级官员,1人为府级官员。他们多数为进士出身。在碑刻中,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父母官”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描绘。此外,碑刻所记载的官员政绩,有一部分与中央政府制定的“考课”制度内容有所出入。这反映出民间和官方对于地方官员的德政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9.
碑刻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可靠实物依据.在贵州毛南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几处碑刻,弥补了有关毛南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形式方面史籍和地方志记载的不足,对研究明清时期贵州平塘县毛南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形式及其特点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芳 《高中生之友》2012,(Z1):80-84
一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