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于乐于书写前代文人形象的元明清戏曲家更是对陶渊明形象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本文正是通过对后世戏曲中的陶渊明题材作品的叙录,梳理其故事情节的特点,从文人价值选择及人生定位、严酷的时代环境及文人的失意、后世文人对陶渊明在诗史中地位的推崇三个方面探讨了元明清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江瑛 《华章》2007,(4):124-124
贾岛给人的寻常影像是落拓孤独的,他的诗是阴暗而消沉的.但这不是贾岛的全部,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诗人浓浓的出世情结,这种情结恰如休眠火山一般,偶尔会发出瞬间的灿烂与光芒.  相似文献   

3.
红拂这一题材始见于唐代小说《虬髯客传》,明清剧作家结合个人情志和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对其进行了敷演、改编,传奇杂剧迭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红拂女以及在其身上不断凸显的女性意识使得红拂这一题材具有历史横截面上的反复塑造性和阐发性。  相似文献   

4.
庸医在元代戏曲作品中出现不多,也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很有特色。他们是剧作家精心构思的产物,在剧中起着结构情节与调剂气氛的重要作用。分析庸医们的表演特点及其功能,有助于观赏者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明清戏曲选本以“风化”作为首要功能,对“体”“用”之辨、功能实现等命题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同时,通过对文本的种种构设保证了“风化”功能的最终完成,从中表现了对戏曲的艺术本位的深刻体察。  相似文献   

6.
贾岛是晚唐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风瘦硬劲峭而兼备奸穷平淡之风,后世学者皆以此为定论。然而贾诗特点不止此,其诗尚备精约之风格,无论是“推敲”还是“苦吟”;是思理的构建还是景物的摹写,均是精约之美的外显。  相似文献   

7.
余霞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0):67-70
晚唐五代,贾岛获得了诗人们极大地推崇和学习。除开时代与诗坛氛围外,贾岛一生遭际所引起的悲悯与共鸣是其重要原因。贾岛以一生的实践提升了诗歌对于诗人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为晚唐五代诗人树立了精神偶像,另外,贾岛诗歌在技艺层面的典范意义,也是贾岛获得推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明清的戏曲刊本插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叙事文学走向成熟相呼应,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是明清时期小说戏曲插图的出现与繁盛。通过对古典戏曲插图的考察发现,对于有着典型舞台特征的戏曲艺术来讲,相应的刊本插图在不同时期对舞台表演艺术有着或多或少的展示。因此,深化对明清叙事文学刊本,尤其是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关系的深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金莲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淫妇"形象,明清时期的戏曲对这个人物不断进行重塑。沈王景的《义侠记》使她成为明清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清代花部戏曲中有关潘金莲的剧目大量涌现。这些文本对潘金莲的塑造并不精彩,甚至只是以乡野村妇的面目出现。但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潘金莲却极其成功,演员依靠出色的演技塑造了精彩的舞台形象,其看点主要来自于男性观众对女性美与旦角演员色相的欣赏。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要理解<原道>中"道"的含义,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同时结合刘勰所接受的文化影响、身世遭际与人生追求、六朝文化的融合性特征与文化失范的态势等作综合性的求解.把"道"说成是自然之道或儒家之道、佛家之道等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尚未触及刘勰论道用心的根本.刘勰意在给他所处的时代建立一套文化规范,重建一种文化秩序,意在证明"自然之道"、天命神道、儒家政治教化之道原本是一回事.天道、神道、人道,都不过是总摄万有的道的具体化或多种形式的变体,它们都是宇宙秩序的体现.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适性规范、范式、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元明爱情戏中,花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主题性审美意象,花园不但是剧中主人公青春觉醒、爱情萌动的重要场所,同时承担了丰富的叙事功能,寄托了作家不同寻常的人文和宗教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对象。  相似文献   

13.
贾迎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才貌双全,具有纯真、善良、宽厚、聪明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也有懦弱和缺乏主见等缺点,正是这一缺点导致贾迎春红颜薄命的命运,当然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与不合理的封建家族礼法制度也是其中的祸首。  相似文献   

14.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道"从布政司、按察司的派出机构逐渐演变为一级准政区,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大变化。广西"道"的设置演变,既具有与内地的一致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明王朝对广西经略的强化、清前期的改土归流和清末的边疆危机,导致广西"道"的设置和辖区频繁调整,充分反映出区域历史进程对政区设置演变的影响。以"道"为中心的政区设置的演变,对广西区域历史进程和边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陶集的注本也是层出不穷。就元明清而言,陶集的注本就有20多种,以见此期陶集传播之广与陶集接受之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对此前文学创作及理论的总结研究期.在这一时期里,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接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层面的选录、赏析、评价及创作中的用典和模拟等.<陌上桑>典故的运用及模拟表现出它在元明清时期的典范作用和它的艺术魅力,而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又从理论上肯定了它的不朽价值.这些接受成果是<陌上桑>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郊寒岛瘦"是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郊与贾岛本非同辈诗人,自苏轼出自个人趣尚首创"郊寒岛瘦"说,始有是非高低之争.然考诸史实,唐人虽曾以"寒"、"瘦"喻郊、岛,却皆是言人,而非论诗.从韩愈等对孟郊的极口推重更可知,孟在当时的诗坛地位实高于贾,贾不能与孟并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全面大规模的正面接触从明末开始,到18世纪跌入低谷。不过,要追溯其最近的源头,至少应该追溯到元代。本文就元明清时期中西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