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认知冲突情境法属于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变式。这一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起学生由于新旧知识和经验相矛盾而产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化解认知冲突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实现学习能力的螺旋式提高。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冲突的方法有:利用化学史,诱导认知冲突;挖掘旧知与新知间的联系,激发认知冲突;利用化学实验现象,诱发认知冲突;质疑教学,制造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暗设认知冲突;合作学习,形成认知冲突;变式问题练习,强化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中的认知冲突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与当前观察到事物产生矛盾或冲突,使得学生心理不平衡;或者是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同伴相悖或不同,使学生心理失衡。当冲突产生时,学生急于想平衡这种失衡,试图通过探究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认知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  相似文献   

4.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知识理解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要经过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赖家华 《教育》2015,(8):6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顺应新认知结构时,他们便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即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产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渴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提供了最佳的状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在"平衡"与"不平衡"间捕捉到认知冲突,并因此而激活数学课堂,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认知冲突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平衡—平衡”的过程,面对新知识或者新问题,当学习者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或者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经验不一致时,认知冲突就随之自然产生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内容理解、文本表达、情感体悟等方面来营造认知冲突,以使学生在同化或者顺应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一、"认知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或者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原来平衡的认知状态被打破,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心理学上将之称谓"认知失衡".认知冲突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打破旧认知平衡再到构建新的更高级的认知平衡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认知冲突是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连结通道,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把认知冲突视为教学意外加以漠视甚至压抑,反而还要有意识的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认识新知的心理冲动,由此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混淆点、易错点、盲点和缺失点,再运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手段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制造冲突,从而为引入新课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学习理论,提倡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新知识不断被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多元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学习理论,提倡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新知识不断被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多元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即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学校、课堂是置身于社会之内的,它们作为社会的次级系统,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冲突存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之间互动的过程,我们把语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冲突表述为:“教师、学生、教材三之间在情感层面上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语课堂情感教育的理想实现应该是:教师认可教材情感,把握课的情感,并准确地传导给学生,使得学生、教师、课三情感一致,产生共鸣,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水平。然而这并不能概括语课堂教学情感冲突的全貌,由于教师、学生、课三之间的化差异、情感差异,课堂上的情感冲突是普遍的、必然的存在着。而也正是这些差异、冲突才使得语课堂充满了生机。必要的冲突是教师、学生生命活力张扬的表现,当然不当的冲突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对语课堂中情感的冲突类型和正、负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其正功能,规避其负功能,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混淆点、易错点、盲点和缺失点,再运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手段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制造冲突,从而为引入新课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13.
学习的发生在于解决认知冲突或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的改变。个人的学习被看作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新概念的堆积。生物教学活动常常通过认知冲突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进新知的探究进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恰当使用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满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人总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就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在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从而促进了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矛盾冲突”主要是指“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作为教学的一种策略,通俗地说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设置一些认识理解感悟的障碍或者“不和谐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去寻找协调途径,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广磊 《教师》2012,(18):32-32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高中政治学科的问题情境,旨在营建略高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问题,使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与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唤醒学生解开谜底的欲望,通过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存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内驱力,以期求得新一轮的认知平衡与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1什么是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18.
认知冲突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认知冲突理论构建课堂分析框架,一方面,评估调节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要素;另一方面,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前者主要考察情境是否激发认知冲突,教师是否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支架,生生互动是否促进认知冲突的深化和解决。后者主要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属于单一视角、双重视角和整合型视角中的何种类型,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认知冲突的课堂分析框架可用于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认知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课堂教学就是要适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经验、生产实际、科学实验、科学史料、自然现场以及教师语言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认知冲突是学生对现有的认知与新知识间的一种不平衡表现。由两堂低、中年级"图形与几何"课的教学引发思考,如何运用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知发展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