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行 《四川教育》2010,(4):37-3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与文本不断对话,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满足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一、让学生自己发现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爱恩斯坦也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发现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例如,一…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活动的、开放的、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考。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俸皇 《广西教育》2009,(8):50-50
从心理学来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自主学习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下面就此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课堂中之需要的特点及需要满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学生的需要限定在课堂中,并非单指课堂上的需要,在这里,课堂是一种环境条件,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学生的需要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将对这种特定的需要的种类,特点、作用以及教师应如何注意这些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呈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已知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另一种是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并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实、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  相似文献   

7.
积极谈见解 主动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也正是学生这种强烈的需要驱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学生谈见解的方法,着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了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廖映红 《福建教育》2007,(12):47-4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探究有时和“玩”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玩“,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我让学生利用萝卜、橡皮泥、沙子等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有的切萝卜,有的捏橡皮泥,还有的用圆柱筒装沙倒入长方体内……通过动手,学生很快就发现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这时,我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研究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9.
周向琼 《今日教育》2006,(7S):63-63
一、我是一个探索者“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基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解释,要求学生尊重数据、尊重事实,也反复告诫学生想像不是事实,更不能通过涂改数据迎合结论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当发现数据出现问题时,有些学生还是会修改实验数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一、发现法教学的目的 发现法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入认识、探求、掌握事物的全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学生要运用所掌握的全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发明新的东西,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精神,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从发现、探究中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变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简略地说。学生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形成问题意识,最终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获得的.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这些小"发现"要比勘探者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小"发现",这样他们才会为之鼓舞.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善于发现别人不曾看到的"新大陆",成为快乐的"发现者".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这种需要,运用主动、探究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以问题研究为主,其特征是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尽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回答以下问题。 (用抽拉式幻灯片 ) 1.图二与图一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2.图三与图二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通过活动幻灯片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清晰地感知到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绝大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中积极情感体验,产生或满足某种需要,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以引起学生的某种情感(即产生某种意向或愿望)体验,  相似文献   

20.
刘艳娟 《成才之路》2009,(14):33-34
一、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知识的创新。所以,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应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入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