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4期,张齐华老师的名字立即映入我的眼帘.凭着有幸亲临一次他的课堂并聆听到他对教学设计的侃侃而谈的体验,我几乎成了张老师的粉丝.  相似文献   

2.
一、通过操作 ,构建平均数概念1 同学们在生活中可以变废为宝 ,如把易拉罐稍作加工做成笔筒 ,请把笔筒放在桌上 ,把你们的铅笔放在里面。师 :看着你的笔筒和铅笔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 :我想使我们组每个笔筒的铅笔同样多?师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评析 :利用生活材料为学习服务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2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3 汇报交流。生 :①我们先从13支里拿出1支放到9支里 ,再从13支里拿出2支放到8支里 ,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就同样多了。…  相似文献   

3.
汪美玲 《湖南教育》2002,(10):43-43,4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测量一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填写统计表:提问:从表中你能发现哪些情况?这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多少厘米?他们的平均体重大约多少千克?有位学生答平均身高大约132厘米。2.课件演示:新闻发布会(1)据世界卫生组织刚公布的排名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四岁半,居世界第一。(2)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交会”期间,广州的出租车司机平均每人拾金不昧30次。(3)据苏州日报报道,2001年上半年苏州市区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1739元。(4)据深圳日报报道,深圳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企…  相似文献   

4.
5.
[教学实录]1.猜测感悟平均数。教师出示两个纸袋,并向学生提出:第一个纸袋内有3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5厘米;第二个纸袋中也有3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0厘米。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比较这两根长度应该哪一个纸袋中的棒长?  相似文献   

6.
张齐华老师自重备,重上“圆的认识”之后,又踏上了对经典课例“平均数”进行超越的思考和实践之旅,这次超越与前者不同,它对教师自身数学素养——将“平均数”看做一个统计量,进而具备统计观点——的要求更高,而这对于在上学期间从未系统学习过“概率与统计”知识的教师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次超越是否成功我们姑且不论,仅这种超越的勇气和精神就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7.
一、提出问题同学们,每当暑假到来的时候,你们都喜欢去旅游,对吗?你想到哪儿去呢?想去的地方可真多。你们知道从长沙到那些地方有多远吗?让小灵通来告诉你们吧。请看大屏幕(在中国地理版图上,电脑动画显示):长沙———北京1589千米长沙——上海1199千米长沙——广州706千米当我们表示这些比较远的路程时,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单位,那就是——千米(电脑闪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千米的认识)。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二、探究活动1千米与米的关系教师(出示米尺)说,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6页。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2.在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提问、说理的过程中发展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播放套圈比赛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三(5)班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比赛规定每人套15个圈,你们想不想知道比赛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第一组和第二组同学的套圈情况制成了统计图,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第一组和第二...  相似文献   

10.
在听张齐华老师上“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脑中总是跳跃着几个字,那就是“教学的勇气”,这可能是美国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更是张老师那种对教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与智慧给我的感动。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在讲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是按教材顺序,先给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接着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条长100米的绳子,  相似文献   

12.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统计量,它不但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优点,还能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因此,让学生灵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如何教学求平均数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31页。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2.能够理解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并且会求平均数。 3.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1)出示情境图(图略),图中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师:小明和小红都套了10次,小明套中了7个,小红套中了5个,谁套得准一些?(生:小明)如果不是他们俩比赛,而是男生队和女生队在比赛,这时候能说是男生队套得准吗?生:不能,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全部。师:一个人的水平不能代表整个队伍的水平。那我们来看一看整个队伍套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十分的重要,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出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感悟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将抽象问题简单化。以下是笔者平时教学中的积累。片断一: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4个男生和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把套中的个数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工作室研讨活动中,张齐华老师无意间提出了三门问题,结果很惨烈。张老师心有不甘,决定用40位教师作为学生进行一次特别的教学实验,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很好奇,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究竟是哪儿出问题了?为何让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掉入坑里?结合张老师的教学实验,以及笔者对身边的同事、家人随机进行的调查,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保持最初选择的倾向,其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种:1.控制错觉。典型想法:为什么要换?说不定我第一次就选对了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