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课程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反映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有助于教学从重知识到重智慧的转变.逐渐把教学的重心从知识讲解转向知识的生成,初步有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觉,一位教育专家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洗课",明确地说,就是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要确立学生能学能做的,教师不包办,重点要放在知识的生成和整合上.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对"洗课"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改革深化就在于教师能否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都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掌握多少.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学知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中很注重"过程",其含义本人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真正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有感官、心理、情感上的诸多体验.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在一线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生课堂情绪低落,轻视学习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教师确实是在兢兢业业地备课、上课,却仍旧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其原因是复杂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导致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必须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是否把握住课堂上的教学节奏,是否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是否把学生的发展真正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即学生)的状况.这表现在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时代呼唤新的数学课堂,学生需要新的数学课堂,而新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问的目的不应该是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应该是"生成"一个知道如何理解问题的学生,并通过追问,使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备课时都能预测到的.因为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加之现在获得各种知识的渠道也宽广起来,课堂上难免会发生"先知先觉"现象.例如新课伊始,就有学生说他知道,一句话就道出了文本结论,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做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课堂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课堂即时评价,就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一种有生命力的主要评价形式,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及时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因其鲜明的随机、瞬时特性,成了及时调控教学、激励引导学生的"导航仪".  相似文献   

9.
如今,"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很多一线教师也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实践与反思 .学习的过程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知识的传递接收 ,其次是知识的吸收内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第1步"知识的传递接收" ,将其放在课堂上完成 ,而对于第2步"知识的吸收内化" ,将其留在课后完成 .而在翻转课堂上 ,这一模式完全颠倒了 ,学生是在课后利用微视频、教材学习新知识来实现学习的第 1 步"知识的传递接收" ,而在课堂上进行的才是第2步"知识的吸收内化" ,主要通过习题困惑的解疑,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这一步骤 ,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  相似文献   

10.
一、给课堂添加"生活素材调味剂" 生活场景引入,从生活走向课堂.笔者在讲九年级物理下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这一节时,课堂引入就用了生活小场景,直接有效,学生很自然地从生活走进了物理课堂,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每位教师都明白,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索知识的实验室.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探究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思维,关注探究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其实,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指导下不断提出猜想,暴露和消除困惑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的"错误",只要运用得当,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增效减负,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但教学中却经常发现,学生参与的面大了,而课堂显得很乱.有人说:"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啊,师不像师,生不像生.能学到东西吗?真是越改越乱了."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改变对自身定位的认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课堂实施者"这一角色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的认识,不能以个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知识传授过程代替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充分重视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在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以更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来理解、激励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在这一过程中,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缘自生成!  相似文献   

16.
课堂挫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知识和教师对于文本知识的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表现偏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暂时失去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所以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怎么"导"很重要.下面是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活动单"是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提纲."活动单"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生物"活动单"的设计,一要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二要以张杨学生的个性为原则,三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性,四要以知识内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成为"乐之者"?我觉得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激活气氛,活跃课堂.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和启发下产生"思"和"言"的欲望,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学生产生"言"的欲望,喷出"思"的火花,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乐不思"蜀"、乐而忘忧.我做着这方面的教学尝试,今天,以便与同仁们交流.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我认为地理课堂的教学也像烧菜一样,无非是在菜的色、香、味上狠下功夫.如果每堂课都向学生端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何愁学生不主动"动筷子",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做课堂教学这道菜的"厨艺".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试图通过添加教学"佐料"(即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知识、活动材料、方法指导、人性化评价等教学材料),让学生主动"动筷子",享受地理课堂"佳肴"的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